這一天,長津湖的氣溫又驟降到了零下38攝氏度,20軍58師兩個連的部隊在水門橋邊的高地上阻擊美軍。
陸戰第1師也意識到周邊的高地上會有埋伏,在透過大橋之前,就派先頭部隊進行偵察。當美軍計程車兵摸到山頭上之後,他們也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在水門橋附近的高地上,志願軍一個連的官兵呈戰鬥隊形散開,臥倒在雪地裡,人人都是手執武器的姿態注視著前方,沒有一個人向後,全部凍死在山上,全部化作了晶瑩的冰雕。整整一百多人的連隊,倖存者僅僅是一個掉隊的戰士和傳達命令的通訊員。
縱觀世界戰史,也只有中國,只有中國的軍人才有這樣的戰鬥精神。
長津湖戰役的參與者、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遲浩田說:我第一次看到,戰士眼睛瞪得很大,臉上都是冰,冰化了以後看,那很安靜的。這種場面確實我從來沒見過,沒見過一次凍死這麼多人。
當志願軍的追擊部隊抵達水門橋的時候,他們目睹了自己戰友悲壯的場面。在凍死的戰士中,有一位來自上海的戰士名叫宋阿毛,在他的上衣兜裡找到了一張紙片,寫著這樣一段話: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戰後,美軍曾翻譯過一份中國第27軍關於朝鮮東線戰事的總結材料,其中有這樣的敘述:食物和居住裝置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這就發生非戰鬥減員達1萬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
戰鬥中,士兵在積雪地面野營,腳、襪子和手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的拉環都拉不出來。引信也不發火,迫擊炮身管因寒冷而收縮,迫擊炮彈有七成不爆炸。手部面板和炮彈、炮身黏在一起了。
即使是這樣,在東線的戰鬥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戰1師依然遭到了中國軍隊毀滅性的打擊,中國軍隊已迫使其在東線戰場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退。
至此,沒有人再會認為中國的這支“農民武裝”式的軍隊是一支可以輕易侮辱的力量了。
朝鮮戰爭結束後多年,在日本出版的一部關於朝鮮戰爭的著作中,日本人是這樣描述那時的中國軍隊的:
中國軍隊在美軍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情況下,雖然苦於缺乏裝備、彈藥、食品和防寒用具,但仍能忍耐一切艱難困苦,忠實地執行命令,默默地行動與戰鬥。
這就是毛澤東所提倡的“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的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