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世間太多人,為了名利而奔波一生。他們不斷追求更多東西,即使負擔過重、身心俱疲,依然捨不得放下。放下於他們而言,猶如一件可怕的事情。
可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有時候想要的太多,最後反而一無所獲。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對幸福的召喚。
一百多年前,有位出身於名門望族、集才華氣質於一身的男子,在人生最為鼎盛的時期,主動與塵世間的一切情緣與利益徹底隔離,選擇遁入空門,被世人稱為“民國第一狠人”。
39歲,正是他這兩個極端人生的分界點。而他,就是備受世人敬仰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作者宋默在《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這本書裡,正講述了弘一法師放下世間的一切名利後,參透的人生真諦,教會我們一種淡然處世的生活態度。
接下來,菸灰缸就帶大家一起探討下如何放下慾望和執念,一起通往幸福的道路。
懂得知足,才能收穫快樂
人不快樂、不幸福,不在於他擁有的太少,而在於他不懂得知足。
畢竟當一個人在無止境地追逐物慾時,物慾也成為了他的枷鎖。
作者在書中講述,從前有個樵夫貧窮至極,佛祖發自善心就賞賜他一具金羅漢,本以為他成為百萬富翁後會心情愉悅,結果他比以前更焦慮了,理由是他並不滿足於得到這一個金羅漢,還想把剩下的十七個佔為己有,卻因遲遲得不到而失魂落魄,不久就病死了。
在菸灰缸看來,過度的慾望容易吞噬自己的幸福,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我們只有滿足並感激自己所擁有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弘一法師在修行期間,飲食非常樸素,只有一鹹菜一米飯一白開水,有人問道鹹菜是否過鹹,他卻回覆“鹹有鹹的味道”,有人問怎麼喝這麼淡的白開水,他就回復“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這讓菸灰缸想起書中的一句話:“生活是否安逸,並不在於物質是否奢華,而是在於我們的一種心境。”
說到底,幸福與外物無關,而是與自己的心境有關。懂得知足,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心情也會變得舒暢,而不懂得知足的人,再美好的事物也會視而不見,被無止境的慾望牽著走,最終不得不為過度的慾望買單。
菸灰缸覺得,當我們面對過多欲望時,不妨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不過分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安心過好當下的生活。
當然,這並不是讓我們撇棄慾望、止步不前,而是在現實與慾望差距過大時,要適當地丟掉觸不可及的物慾,這樣內心才會變得平和,從而獲得幸福感。
就如這麼一句話:“沒有人能決定你的快樂,除了你自己。”
學會寬恕,才能解放自我
弘一法師在遁入空門前,經常教導自己的學生,不要對別人的過錯糾纏不休,這樣不僅能避開不必要的麻煩,還能避免擾亂自己的心智。
有次,一位學生髮現弘一法師編排的教科書裡,有處因編排失誤導致語法偏差,便斥責他誤人子弟。其實弘一法師完全有理由為自己開脫,指責那學生無理取鬧,但他並沒有這麼做,甚至對學生表揚了一番,為此學生大受鼓舞、深有啟發。
而弘一法師寬恕學生的同時,也釋放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憤懣。
說到底,寬恕他人,就是放過自己,解放自我。
作者在書中講述,曼德拉在擔任南非總統前,因為反對白人種族隔離的政策而入獄,這一關就是27年。當時看守他的有三個人,他們總是找各種理由虐待曼德拉。
然而在曼德拉出獄並選為總統後,他不僅沒有嚴厲懲罰那三個虐待他的人,甚至還在總統就職典禮上隆重介紹他們,向他們致敬。
他說的一句話震撼了茲心。他說:“當我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的那一刻,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身在獄中。”
正如書中所說,寬恕才是解脫心靈的唯一方法。
畢竟,當怨恨一直埋藏在我們內心時,會一直消耗我們生命的能量,我們整個人也會沉浸在消極的情緒中難以自拔,意想不到的後果也會隨之而來。
因此,菸灰缸認為,當我們受到他人傷害時,不要壓抑自己悲傷或憤怒的情緒,而是透過健康的方式釋放出來,並擺脫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從客觀的角度思考對方行為背後帶給你的價值,再決定是否重建或放棄這段關係,最後儘可能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這樣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怨恨,讓自己重生。
捨得讓利,才能贏得人心
富商李嘉誠曾說過:“顧及對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僅僅侷限在自己的利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自己捨得讓利,讓對方得利,最終還是會給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李嘉誠在早期做生意時,一家外貿公司因私人原因要取消合作,打算給他一定的補償。但李嘉誠認為取消合作對自己的損失不大,就放棄了這筆賠償金。正是這種讓利的模式,得到了這家外貿公司的認可,以至於後來還給李嘉誠介紹了一個永久客戶。
正如作者所說,李嘉誠讓別人多賺兩分,自己少賺兩分,可他並沒有因此成為窮人,相反越來越富有。
這讓菸灰缸想起了佈施定律。定律表明,你佈施出去的東西,將會成倍地回報在你身上。
很多時候,讓利的行為看似吃虧,但吃虧的背後,是一種能量的儲蓄,是一種人品的展現。捨得讓利的人,更值得他人深交。
相反,那些凡事斤斤計較的人,短期內也許能守住自己的財富,但從長期看來,你越是和他人計較得失,你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必定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五代時期,擔任官職的張允,連一分錢都要和自己的妻子斤斤計較,為了防止妻子偷拿財物,他甚至把家中所有的鑰匙全部掛在腰間。
結果在遇到戰亂時,他的鑰匙不幸被敵人搶走。等他回到家後,發現家裡被洗劫一空,為此不到半日,他就吐血身亡。
這讓菸灰缸想起弘一法師的一句話:“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在菸灰缸看來,凡事斤斤計較的人,往往容易自食其果,而願意吃虧的人,路才會越走越寬。我們與他人相處時,不計較自身付出,多給他人一些好處,這樣他人才能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從而更願意靠近我們、支援我們。
摒棄攀比,才能擁抱幸福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小時候比成績,長大後比工資,開車比品牌,住房比地段。
可是,在這種無止境的比較中,我們真的快樂嗎?
很多時候,盲目地攀比只會讓自己更心累,甚至遺失了自己原本的幸福。
書中提到,一個人向一位智者請教,為什麼追求了一生的幸福,得到的卻只是痛苦?
原來,他住在小鎮上時,他就努力讓自己成為鎮上最幸福的人;他住在小城裡時,他又努力讓自己成為小城上最幸福的人,等到他住在大都市時,他又想要成為大都市最幸福的人……
結果他越追求幸福,幸福就離他越遠。
針對這問題,智者回應道,他追求的只是“比別人幸福”,並沒有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的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渴望比別人過得好。殊不知,越是有此渴望,我們的快樂就越少。
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也許羨慕別人的生活比你好,然而,別人的生活再好,未必就適合你。
況且,我們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別人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光鮮的表面,就產生了攀比之心。殊不知,別人光鮮的背後,也有自己的苦楚。
日劇《總覺得鄰家更幸福》裡,打扮樸素的小宮山,看到鄰居夫婦盛裝打扮出門,頓時心生羨慕。
為了過上鄰居所謂的優質生活,即使她家境貧困,依然按捺不住自己的虛榮心,不惜花重金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
但她並不知道,那對打扮光鮮的夫婦,背後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煩惱。
所以,與其一味地和他人比較,被他人表面的“優質”影響自己的情緒,不如認清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弘一法師前半生享盡榮華富貴,後半生卻甘願成為苦行僧,不與世俗紛爭。無論愛人如何勸阻,都不為所動,依然踏入佛門。因為他知道,自己餘生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世界,是一種超越世俗的大愛。
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追求,我們不必按照別人所謂的標準生活。
所以,菸灰缸認為,我們在任何時候,與其墜入攀比的漩渦中,被別人所謂的“幸福”迷惑,還不如看清自己的內心,努力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珍惜自己已擁有的一切,這樣才能真正地樂在其中。
作者在書中提到:“人生在世,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不過是人生的一個瞬間、一種狀態。”
既然如此,那麼不管我們的境遇是好是壞,都要懂得放下擾亂自己身心的事物,愉悅地前行。
菸灰缸認為,人生到頭來,就是一個不斷放下的過程。
放下慾望、放下怨恨、放下貪念、放下攀比,人生得以一個“靜”字。
靜能生慧,亦能生福。
放下,其實也是另一種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