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啃老”這個詞彙在大約十年之前網路剛剛興起時,在社會上是一個十分流行的詞彙。這個詞彙顧名思義,指的是一部分人,在已經成年、理應按照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之後,依然像未成年人一樣依靠著自己父母的經濟支援生活。在社會學領域當中,這種現象十分值得研究。
因為我們所謂的“成年”,指的是生物性層面上,個體年齡和心理狀態足以到達成熟的狀態。
然而從社會性的角度去看,除了生理和心理狀態之外,個體想要很好地融入社會當中,社會年齡(social age)也是一個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沒有人能夠一直孑然一身的生活。
所以我們也許可以發現,最近這些年“啃老”這一詞彙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流行,甚至都銷聲匿跡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現今社會當中,一種“另類”的“啃老”方式已經悄然出現,並且為大眾所接受。
即便是那些被“啃”的家長,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見。2021年就業難,無數90後高才生用“大好前程”換父母有苦難言。
相信大家也都會發現這樣一種現狀:無數走出校園,原本應該走入社會就業、結婚、組建自己家庭的年輕人們並未這樣去做,而是以“考驗”、“考公”等理由,呆在家中,號稱是努力學習,結果往往是年復一年的在“啃老”。那麼這種情況為什麼會如此普遍呢?
社會因素:競爭壓力與就業壓力與日俱增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社會以及個體角度來分別分析這個問題。
對於上文當中提到的那些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而言,現如今想要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相對輕鬆的、收入稱心的工作,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首先,用於找工作的一大憑證——學歷,在現如今社會已經高度同質化,高度的本科率和愈發精英化的年輕人已經讓整個社會當中的競爭達到了幾十年之前難以比擬的高度。
就在二十年之前,擁有一個本科學歷還足以讓人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體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學生們素質的提升,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高考的本科錄取機率達45%,而2021年,這一數字還有所提升。並且在某些省份和直轄市,比如甘肅和天津,這一數字超過了70%。
這就意味著,在四年之後,將會有更多畢業於優秀院校的學生湧入社會之中,而就業需求,卻遠遠難以達到這一數字。
其次,現如今的社會生活水平較之前幾十年有極大提升,許多年輕人自出生起就過著輕鬆無慮的生活,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比較高、抗壓能力也相對較差。所以某些比較勞累的工作就難以吸引年輕人去從事。比如一些需要在工地、惡劣環境以及時間不規律的工作,就得不到青睞。
最終,現如今城際的發展差距也導致不同地區吸引年輕人的力度差異極大。
對於很多年輕人以及其家庭而言,“畢業之後去大城市闖闖”彷彿已經成了一種預設的事實,但是許多一線大城市的工作都是十分辛苦的,一方面城市面積大、通勤時間長;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公司和單位往往規模較大,對於工作的要求以及工作時間等都是比較高的,長時間的加班也會導致年輕人扛不住。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工作了幾年之後,選擇回到家鄉,開始這種“啃老”的。
簡而言之,現如今的社會當中工作機遇與就業需求的數量差距較大、年輕人對於工作“眼高手低”以及過大的社會壓力導致許多年輕人“激流勇退”,選擇回到家鄉進行這種“啃老”。
個人因素:作為藉口的逃避心理以及虛榮心
就像是上文當中所分析的一樣,有的年輕人是因為自己無法適應高強度的工作強度,有的年輕人則是根本就未曾考慮過工作的事情,自從畢業之前就已經打定主意“考驗”或“考公”,但同時又並未拿出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些學習和複習生活之中,每天依然是該熬夜就熬夜,該玩遊戲就玩遊戲,甚至還會偶爾出去和朋友們吃飯喝酒和娛樂。
那麼此時這種“考研”或是“考公”等等就完全成為一種藉口,就是為了掩飾自己不想工作的事實。一方面可以給外人一種假象,給他們一種自己還是比較“刻苦”的印象;其次就是給自己一種心理安慰,彷彿自己有了這種藉口,就沒有虛度時光了一樣。
其次,在家長看來,這樣的行為往往也是會受到支援的。首先畢竟是親生的子女,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如果其不願去社會當中打拼,那麼作為家長肯定還是會心疼,也會盡量滿足子女的想法。
再一個,子女口中的“考公”以及“考研”等目標,無疑是給他們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如果這幾年不工作換來的是一個更高的學位,或者是一份體制內的穩定工作,那麼這幾年也不算浪費。
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種競爭是何等之大,儘管研究生和公務員一直在擴招,但是每年國家公佈的報錄比卻依舊駭人。
有的熱門考公崗位甚至到了數萬人競爭一個崗位的程度,而研究生隨著逐年擴招,其含金量也日漸下降。然而一種無形的虛榮心導致其父母不能接受子女在“啃老”的事實,逐漸有一種“騎虎難下”的狀態。
總的來看,之所以現如今的這種新型“啃老”狀況愈發多見,一方面是社會競爭壓力確實在增加,能夠為年輕人提供的工作機會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也有個體思維的原因。
人們應該認清一個現狀:並不是“考驗”、“考公”這些才是唯一出路,趁早找一份工作還是十分必要的,不能以這些“考試”為藉口,逃避生活的苦,畢竟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編輯|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