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大口徑火炮用於掩護步兵的支援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是什麼新奇的設計,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就出現了,英國人當時就改裝了安裝94mm榴彈炮的Mk.II中型坦克。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設計,蘇聯自然也不例外,比較成功的就是攜帶76mm火炮的BT-7A,當然,你也可以將KV-2稱之為支援坦克。不過在1942年初,還有一個更加符合步兵支援坦克特徵的產品——KV-9。
1941年秋天,當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UZTM)開始承接KV-1坦克的生產工作時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火炮產能的不足。由於此時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全面轉向生產坦克車體,不再生產KV-1所使用的F-32火炮。供給KV-1所使用的新型ZIS-5火炮的生產工作就全部交給了高爾基的92號工廠,但此時92號工廠還要同步生產T-34所使用的F-34火炮,分給ZIS-5的產能嚴重不足。所以從41年9月開始生產的ZIS-5是優先提供給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ChTZ),因為該廠的生產裝置更加完善。烏拉爾廠並沒有分到多少火炮的份額,但坦克總不能一直等著火炮,所以裝甲兵總局責成烏拉爾廠自行尋找適配的火炮先保證坦克產量。
1940年,烏拉爾廠完成了M-30 122mm榴彈炮生產裝置的更新,之後便一直承擔該型火炮的生產任務,在KV-1遇到火炮緊缺的問題時,工程師們第一時間想到了M-30。火炮的炮架專案是由F.F.彼得羅夫(F.F. Petrov)和L.I.戈裡茨基(L.I. Gorlitsky)共同負責的,前者任生產監督,後者是專案總設計師,這兩個人後來成為蘇聯中型自行火炮設計的關鍵人物。烏拉爾廠的設計師們設計的炮架被命名為U-11,分為兩個版本,他們很快就和KV坦克的靈魂設計師科京進行了會晤,共同商討KV-1(M-30)的設計。
U-11的第一個版本對火炮的改動很小,火炮的後坐裝置也得以保留,總體結構類似於在SU-122自行火炮上的裝置。但由於火炮需要設計特殊的防盾,為了平衡火炮重量等等原因,KV-1的炮塔需要整體重新設計,這對於產能本就不足的烏拉爾廠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第二個版本對火炮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後坐裝置和炮管都進行了修改,好處是炮塔本身不需要進行什麼改動。火炮的修改對於已經生產M-30快一年的烏拉爾廠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U-11的最終方案就定下來了。技術會議做出的決定是在2號設計草案的基礎上完善產品指標,並儘快製造出原型車以供測試。會議上還特別強調,M-30火炮沒有穿甲彈,彈藥裝填困難導致射速下降,所以KV-1(M-30)只能作為一種臨時性的解決方案。所以一些資料中聲稱“加裝M-30火炮是為了滿足更大裝藥高爆彈的需要”的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
烏拉爾廠很快投入工作,到1941年12月15日,技術檔案已經準備就緒。至當月月底,U-11炮架已經制造完畢並且在工廠進行了臺架試驗,接下來就是裝車試驗了。U-11炮架被送往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選定的車體是剛剛完成維修的4996號KV-1,檔案顯示這輛車之前隸屬於第121坦克旅並在戰鬥中受損。U-11炮架的安裝很成功,只不過俯角在實際測試中比理論值(負3.5度)更小,只有負2度。載彈量也只有48發,與之相對的ZIS-5的76mm備彈量有114發。原型車完成以後獲得了KV-9 的代號。值得一提的是基洛夫工廠對KV-9的態度很曖昧,工程師們雖然完成了安裝任務但對此專案不甚熱心。一方面M-30並不是基洛夫工廠體系內的火炮,另一方面此時工程師們在忙著處理KV-7和KV-8的問題,前者的生產指標有斯大林的親自訓示,不能怠慢。
這些問題都一定程度上拖慢了KV-9的實驗進度,實車試驗到42年1月23日才被批准。測試計劃是206次射擊試驗(其中150發測試強裝藥炮彈)與50公里的行駛試驗,但由於種種原因,原定於1月26日在科佩斯克試驗場(Kopeisk)進行的測試拖到了2月2日才開始。KV-9共進行了210次射擊(其中171發測試強裝藥炮彈),火炮的560-580mm的後坐行程是可以接受的,而開火後的戰鬥室廢氣濃度也在理論值內。火炮的精度也比較理想:對1公里外5X5米靶標的射擊全部上靶,600米外1.25×1.25米靶標的射擊也全部命中。2月10日,KV-9在200號工廠還追加測試了發射穿甲彈的可行性。由於M-30榴彈炮沒有配備穿甲彈,所以借來了A-19 122mm加農炮的穿甲彈。測試靶標是KV-1的炮塔,100米上的4次開火的發射藥裝藥量從2.1公斤到2.4公斤,炮口初速也從525米/秒增加到573米/秒。第1發和第4發打穿了作為靶標的炮塔,第2發和第3發則被彈開了。
測試場上的KV-9,注意其火炮此時處於最大仰角,攝於1942年2月
測試的總體效果來看相當好,主要的抱怨集中於火炮的裝填困難:M-30畢竟是一門122mm榴彈炮,在KV-1狹窄的炮塔內工作的時候,射速只能達到每分鐘2發。國防委員會(GKO)在審閱了測試結果後,提出瞭如下幾點意見:
“1.安裝有122mm M-30榴彈炮的KV-9坦克通過了測試,可以被紅軍採用。
2.在KV-9坦克的生產中,務必注意改進已發現的缺陷,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車體裝甲的補強和火炮裝填工作的改進。
3.由於在測試中得到了積極的結果,委員會認為有必要加速KV-9坦克的系列化生產。”
在如此積極的意見指導下,1942年2月從烏拉爾廠分離出來的8號工廠,開始準備生產KV-9坦克的先行量產批次。不過該月底,裝甲兵總局(GABTU)和坦克工業人民委員會(NKTP)之間進行了新一輪的磋商。坦克工業人民委員會提出KV-9在發射穿甲彈時,炮管壁壓力達到了3500-4000公斤/平方釐米,而標準值為2350公斤/平方釐米。這嚴重縮短了炮管壽命,甚至可能會造成炸膛事故,但如果改用安全當量裝藥的話,穿甲彈的初始速度就只有432米/秒,穿深會低於ZIS-5。這樣的話KV-9相比KV-1 ZIS-5唯一的優勢就只剩下高爆彈了。而1942年4月2日對M-30高爆彈的測試成為了壓死KV-9專案的最後一根稻草:高爆彈對76mm鋼板的打擊完全無效。KV-9專案隨之被終止,從6月開始就一直晾在基洛夫工廠的院子裡,1943年12月拆解。
烏拉爾廠廠區示意圖,8號廠區原本應生產KV-9,不過最後卻用來生產ZIS-5火炮了,也是有些滑稽
裝甲兵高層中途的變臉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本身KV-9就是ZIS-5火炮產能不足時的應急產品,而在烏拉爾廠設計並製造KV-9的時候,ZIS-5的產能也逐漸提高了,M-30榴彈炮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必要性,KV-9隨後也無奈地早早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