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今年,中國第一座4萬億城市或將誕生。
當廣東江蘇的省域經濟足以與俄羅斯等國家相提並論之時,城市經濟也攀升到“富可敵國”的高度,4萬億GDP足以超過世界80%以上的國家。
那麼,誰會是第一座4萬億GDP城市?
01
京滬有望聯袂晉級4萬億俱樂部。
2020年,上海、北京GDP分別高達3.87萬億、3.61萬億。
而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率先突破3萬億,達到3.08萬億;而北京為2.97萬億,逼近3萬億大關。
根據往年四季度經濟佔比來看,上海、北京都有望突破4萬億。
在京滬之後,2萬億俱樂部成員包括深圳、廣州、重慶和蘇州。
其中,深圳、廣州、重慶已經邁過2.5萬億大關,未來2年左右均有望躋身3萬億俱樂部。
蘇州去年剛剛突破2萬億,而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位居前列,進一步擴大對成都的領先優勢,在第二梯隊裡短期仍無挑戰者。
至於1.5萬億俱樂部城市,包括成都、杭州、武漢以及南京,未來幾年都有望突破2萬億,進一步鞏固省會經濟的基本盤,為強省會提供更多可能性。
4萬億俱樂部呼之欲出,3萬億俱樂部的擴容,以及TOP10城市集體向2萬億的進軍,意味著萬億GDP不再是城市經濟含金量的關鍵指標,而是幾乎所有超大特大城市的標配。
畢竟,距京滬GDP首次破萬億,已經過去了10多年的時間。
02
北京GDP,正在無限逼近上海。
自從1949年以來,上海一直都是內地第一經濟大市。2010年,上海GDP首次超過香港,位居包括港澳臺在內的所有城市之首。
未來幾年,上海GDP有望超過臺灣全省。
與上海作為經濟第一大市,身兼國際經濟、金融、航空、航運以及科創中心的定位不同,北京向來被認為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經濟方面的定位並不突出。
然而,不能就此忽視北京強大的經濟實力。
事實上,長期以來,北京一直都是內地第二經濟強市,GDP長期位居北方首位,且不斷拉近與上海之間的距離,無限逼近第一經濟大市。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之前,北京GDP長期不到上海的一半;改革開放最初的20年裡,北京與上海的GDP差距雖然有所收縮,但一直都沒突破70%。
從2000年開始,北京與上海的經濟差距開始快速收縮。2000年,北京GDP約為上海的68.1%,2010年,這一比例攀升到83.5%,2020年,又進一步提升到93.3%。
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以10.7%的經濟增速領跑一線城市,與上海GDP之比罕見攀升到96.3%的歷史新高點。
單純從前三季度GDP來看,北京與上海的差距僅為1113億元,而去年同期還有1542億元,去年全年則是2600億元左右。
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北京工業強勁反彈不無關係。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7%,在全國遙遙領先,而同期上海工業增速為15.2%。
北京工業的狂飆式增長,得益於疫苗生產。
資料顯示,前三季度,北京醫藥製造業同比增長330%,這主要來自新冠疫苗普及推廣的貢獻,而北京擁有國藥、科興等多家疫苗企業,正是新冠疫苗生產的大本營。
隨著加強針的推進,以及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未來一段時間,北京醫藥製造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帶動北京GDP無限逼近上海。
03
北京GDP,有沒有可能超過上海?
醫藥製造業的飛速增長,屬於應對疫情的特殊情況,未必能夠持續。而上海的工業、金融、科創、外貿、投資增長態勢良好,未來誰能保持領先,仍舊存在一定懸念。
其一,從定位來看,北京側重於首都功能,上海則側重於經濟和金融。
根據2035總規,北京是“四中心”的定位: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則是“五中心”的定位: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
北京雖然沒有金融中心的定位,但作為全國金融決策和管理中心,北京金融實力仍舊首屈一指,再加上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橫空出世,更讓北京的金融實力如虎添翼。
其二,從產業上來看,北京第三產業佔比超過80%,工業佔比不高,目前以金融業、資訊產業、科技研發為支柱產業。
這其中,北京網際網路實力全國最強,躋身中國網際網路百強的企業超過30家,相當於上海、杭州、深圳的總和,雲集了以位元組跳動、美團、京東、百度、新浪、小米為代表的龍頭企業。
而科技更是北京的強項。
北京是我國雙一流大學和頂尖科研院所最為集中的城市,2020nain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R&D)佔比高達6.4%,位居全國第一,這也是北京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的底氣。
相比北京,上海第三產業雖然相當發達,但工業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上海以汽車製造、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為支柱產業。
擁有積體電路、生物醫藥兩大“國家隊”級別的先進製造產業叢集,其中積體電路產銷規模佔全國的1/5。
其三,從國家戰略來看,北京和上海各有千秋,均為政策高地。
北京依靠的是京津冀城市群和全國的基本盤,上海則坐擁長三角這一全國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融合程度都更勝一籌。
從國家級平臺來看,上海拿下了進博會,北京則拿下了服貿會。
上海的進博會與廣州的廣交會不同,一個著眼於進口,另一個著眼於出口;而服貿會與兩者也不同,服貿會著眼的是服務貿易,進博會、廣交會聚焦的都是貨物貿易。
從近期的重要戰略來看,上海獲得了科創板和浦東現代化示範區,進一步鞏固了國際經濟和金融中心的實力,而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落地,無疑也鞏固了北京的金融地位。(參閱《第5個證交所橫空出世!為何沒有“廣交所”?》)
所以,北京與上海均為政策高地,未來有望攜手共進,不斷提升城市經濟的發展高度。
04
京滬,各自有哪些挑戰?
北京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紓解非首都功能。
這不僅意味著,北京將會有一批產業向津冀等地區轉移,也意味著會有一批央企總部遷離北京。
前不久,三峽集團總部從北京遷到湖北,成為央企總部外遷的標誌性事件。
而根據規劃,從明年起,北京還將有一批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高等學校等單位遷移到雄安新區。
紓解非首都功能,固然會對北京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但立足於治理大城市病、落實首都功能戰略定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京津冀協同化發展的未來,顯然是多贏之舉。
上海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外貿和人口層面。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視窗和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國際大都市,國際經貿形勢、地緣環境的變化,對上海影響更為明顯。
在人口方面,上海面臨少子化+老齡化+人口天花板觸頂的三重壓力。
資料顯示,上海老齡化率高達16.28%,僅次於遼寧、重慶、四川三省,遠遠高於廣東。而根據往年資料,上海人口出生率在全國墊底,僅高於東北地區。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人口吸引力強勁,少子化和老齡化都不算是太大挑戰。
然而,上海卻受到人口天花板的制約,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諸多約束。
根據規劃,上海2035年的人口上限是2500萬,而2020年七普人口已經超過2300萬,僅剩182萬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只有10來萬人。(參閱《2035年,各大城市的人口上限是多少?》)
所以,前幾年,上海就已開始紓解中心城區人口,這導致上海年度人口一度負增長,而過去10年總增量僅為185萬,遠低於深圳廣州杭州等城市。
這些制約會對長遠發展產生多大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作為全國政經地位最高的兩大直轄市,北京、上海是我國城市經濟的天花板,兩大城市能突破到多大的高度,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