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到頭來收拾殘局,甚至做成蝕本生意,倒不如當時理智剋制一些。——李嘉誠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媒體的渲染,以及國家經濟動力的轉型,革命時期的苦行主義逐漸被消費主義觀念所替代,它有三大維度: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和個體主義。
消費不再是僅僅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徵、時尚的符號,甚至和幸福感掛鉤。
根據央行2020年末釋出的資料來看,我國14億人口,居民存款總額超過100萬億元,即我國人均存款金額在7萬元以上,同時我國人民幣貸款總額達185.5萬億元,人均負債達到13萬元以上。
中長期貸款主要就是房貸、裝修貸款等。短期貸款,總額為8.78萬億元,這類主要包含的就是消費貸、信用卡透支、信用貸款等等,負債人數大概4.39億人。
負債人群比例相比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有著天壤之差。都市中過著“精緻窮”生活的年輕人比比皆是,月薪幾千元揹著上萬元的包,買車分期付款,月底還不完的花唄、借唄、各種信用卡。
“錢不是省出來的!”這句話堪稱經典,深入人心,多少“月光族”、“負翁”因此心安理得。那麼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事業尚處於起步階段,賺錢的渠道也相當有限,如果輕信此種論調,勢必削弱對未來的風險抵抗能力,也會因不會理財沒有積蓄平白喪失人生翻盤的良機。
30歲前的年輕人,在財富積累上要注意些什麼,才能讓自己快速地“富裕”起來?
設定一個“大目標”,再分解成若干“小目標”
“大目標”類似於“五年規劃”,假如22歲大學畢業,那麼到27歲這5年中間,從求職到跳槽到穩定,找到人生的方向感及未來職業的確定感是非常重要的。
“小目標”可以是從每月的工資刨去基本的生活費用,剩餘部分用來學習、健身、社交,如果還有剩餘,作為儲蓄,畢竟積沙成塔。
目標的基本原則是量入為出,不做無謂的攀比,不為奢侈品交智商稅,追求價效比,購物以實用性為主。
透過升職加薪、做“斜槓青年”等途徑廣納財源
年輕人的驕傲就是有蓬勃的朝氣,向上發展的空間。“錢不是省出來的”這句話不全對,如果單純片面理解,容易掉入消費主義陷阱。因為後面一句話才是重點:“錢是掙出來的”。
30歲前的年輕人,應當迅速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並在這一領域努力深耕,爭取早日成為業務骨幹,升職加薪也就不遠了。
另外,做“斜槓青年”也是不錯的方式,因為網路辦公的便利性,像設計師、網路作家、配音員等工作做為第二職業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在家辦公,提升收入、增加積累成為可能。
購買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為未來的自己保駕護航
參加工作之後就該參加社保了,將來的退休金和工齡、繳費數額有直接的關係,工齡越長,繳費數額越高,養老金就越高,所以,儘早繳納養老金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有工作單位,單位會給你繳納,如果是自由職業或創業的狀態,就需要以靈活就業的身份繳納社保。
在現行的社保範圍內,醫保對於一些重大疾病的保障還不十分到位,比如有些進口藥和醫療器械社保是不報銷的,需要個人承擔費用。因此,選擇合適的商業保險作為補充可以增加抗風險的能力。
學習理財知識,利用理財工具“錢生錢”
年輕人有了積蓄之後,可以買些理財方面的書籍,瞭解經濟執行的邏輯原理,掌握市場的動態,關注股票、基金、債券等金融市場,適當理性投資,或許會獲得比較豐厚的回報,但也要注意控制風險在可承受範圍內,切不可借貸投資。
現在股市尚處於低迷,可以把股票作為長期投資的方向,短期可做黃金或外匯。如果缺乏投資經驗,也可以選擇業績穩健的基金產品。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除非自住,年輕人儘量不要投資房市,畢竟閉著眼睛賺錢的時機已過,個別城市、個別地段買房賠錢的事例也屢見不鮮。
寫在最後:
人是觀念的囚徒,大腦是最深的監獄。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一定要做好人生的階段性規劃,既要消費又不要過度消費,把握好尺度,活出自己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