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聯大一委)上,說了一句中國的俗話,叫做“事不過三”,希望我們希望個別國家明白這個道理,明年不要再製造對立、自討沒趣。
要知道,外交部發言人引經據典非常謹慎,那麼耿爽在此處引用“事不過三”這個民間俗語,有沒有什麼講究呢?
這是自然。“事不過三”這句成語,出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第二十七回,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三打白骨精”的橋段。為了保護唐僧不被白骨精傷害,孫悟空三次識破白骨精的變化將其打死,反被唐僧錯怪,加上豬八戒在旁邊“讒言冷語”,唐僧已經是第三次要趕悟空走了。
悟空傷心不過,才有了下面這句話:“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於是便回到花果山,繼續他的幸福生活。
現在再說耿爽的發言,此處使用“事不過三”這個俗語,除了有拿中國家喻戶曉的英雄形象孫悟空來自喻外,也比喻其他國家就像唐僧一樣無知、像八戒一樣奸饞滑懶,“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有朋友可能會較真,“事不過三”這個成語,是“過三”呢,還是“不過三”呢?也就是說,是隻能犯兩次錯,還是能犯三次錯。
其實,作為成語來講,這裡的“三”字應該是個虛數,代表很多。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三”便是最大的數。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說文》中這樣解釋道:“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天地人為三,那麼“三”便成了人與自然的統稱。
在中國文化裡,“三”被賦予了最高、最大、最廣之意,代表了至尊、至高、至強。
此外,“三”在也往往代表了穩定、牢固、和諧之意。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而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象徵的鼎,也是“三足而立”。
所以說,“三”字在中國文化裡,大多都是虛指,不是指真正的三個或是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