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王陽明說:“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人不是,不見自己非。”生活中,有些人總會盯著別人的錯誤,卻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這樣,會掉入一葉障目的陷阱中。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包袱,一個是自己的問題,一個是別人的過失。但是許多人都將別人的過失放到胸前,很容易就能看到,卻把自己的錯誤放在背後,故意忽略。
人生路上,彎路和挫折都是是難免的。而懂得自省,便是克服困難最好的利器!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論語》中有講:“小人無過,君子常錯。”
遇到事情時,小人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而君子總會反思自己的錯誤。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做事時出現問題,第一時間把錯誤推卸給別人。
事實上,越無能的人,越是愛推卸責任,以此來逃避自己的過失。
然而,當你用手去指別人的時候,還有三根手指頭在對著自己。
唐太宗在剛上任時,喜歡意氣用事,不善於自省。
一次,魏徵和唐太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唐太宗感到忍無可忍,想要拂袖而去。
魏徵卻攔住了唐太宗,非要把自己的諫言說完。
當時唐太宗“善於納諫‘的名號享譽全國,礙於此,他只好聽完才離去。
回去後,唐太宗非常生氣,他對皇后說:“終有一日,我必取魏徵性命!”
沒想到皇后一臉正色,上前向唐太宗行了大禮,並說:
“自古,英明的君王身邊才有正直的臣子,魏徵這樣的正直,正說明了皇上的英明啊!“
唐太宗聽完後,如夢初醒,自此他時常自省,遇到問題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正因唐太宗的善於自省和納諫,唐太宗時期迎來了貞觀之治的盛景。
《左傳·宣公二年》中寫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
無論是治國還是做人,向前的道路總是充滿荊棘的,遇到問題沒什麼,關鍵是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己,遇事能夠觀心自省,便成功了一大步。
懂得自省的人,待人寬厚,做事靠譜,更能受到人們的歡迎。
自省,才能自明
我有位朋友,去了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
他常常跟我抱怨這個城市空氣太差,能見度低,窗外總是灰濛濛的看不清楚。
一次我去他家玩,拿來一塊抹布幫他擦了擦玻璃窗,
他才發現,原來是因為自己的玻璃髒,所以才看不清外面的景色。
我們常常會被外物干擾,而認不清事情的本質,唯有時常清掃內心,才能看到真實的世界和自己。
《圓覺經》中有有一段文殊菩薩與佛的對話:
文殊菩薩問:“如何才能認清自己呢?”
佛回答她:“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意思是,人只有在不斷反省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智慧和覺悟。
古廟裡新來了個小和尚,前來拜見方丈:”我初來乍到,請問方丈,我先幹些什麼呢?“
方丈說:“你先認識一下廟裡的眾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到方丈的面前說:“廟裡的眾僧我都認全了,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呢?”
方丈呵呵一笑說:“你肯定還有遺漏,繼續去認識吧。”
第三天,小和尚再一次來拜見方丈,信心滿滿的說:“這一次我真的全部認識了。”
方丈說:還有一個人你沒認識,這個人對你來說非常的重要。“
小和尚帶著疑問去尋問了廟中的所有人,走遍了寺廟的每一個角落。
當他走到一口井水前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他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最重要的人就是自己。
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認識他人是聰明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悟通達。
自省,能讓我們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自己並改正自己。
自省,才能不斷進步
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一個人的進步,不僅要看他的學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正確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
當我們懂得自省,並付諸行動時,便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夏朝時,一個諸侯率叛軍入侵,夏禹派兒子伯啟出君迎擊,但是伯啟戰敗了。
他的下屬不服氣,建議伯啟繼續進攻,可是伯啟說:
“我各方面的外在實力都比他強,我卻戰敗了,一定是因為我的德行不好,帶兵方法不正確。
伯啟回去後,重整旗鼓,每天很早就起床練兵工作,任用賢人,關心百姓的疾苦。
一年後,那位諸侯知道了伯啟這一年的努力,不敢再來侵犯,反而投降了。
《孟子·離婁上》中有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當我們做不成事情的時候,要多多反省自身的原因。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犯錯,而是因為他們能發現自己、反省自己,並且突破自己。
明白自己的不足,改正後,才能得到真正的進步。
懂得自省的力量,便是我們走向成功最好的捷徑!
▽
《後漢書·虞詡傳》中講:“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面對困難,不逃避,敢於擔責,善於自省,才能得到他人的信賴和真心。
自省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個人,這是一種可貴的能力和境界!
每個強者背後,必定有超越常人的努力,和“吾日三省吾身”的態度。
同意的點個“在看”,願我們在探尋世界的同時,留一隻眼睛時常審視自己,請您轉發分享給身邊更多的朋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國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