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這是麒麟?獅子?狻猊?
都不是,這是獬豸。古時也寫作解廌、獬廌、鮭虒、委虒,等等。它是傳說中一似鹿非鹿、似羊非羊的神獸,能判斷是非善惡,對於有罪者用角觸之,對於無罪者則不觸。似乎與西方的獨角獸有某種淵源。
早在傳說時代,皋陶便用神獸解決疑案,這被記錄在《論衡·是應篇》中。法字的古體寫作“灋”,便出於“廌”字,意味著與這種神獸的關聯。加上水字旁和去字底,便解釋做:“廌”以“水”之平“去”不平之事,是為“灋”。墨子也說“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懸,平以水,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這裡的“法”是指“標準”,“法”也就是透過一套標準、律令來達到公平的狀態。
上面是一種解釋方法。不過,如果觀察下古代金文的“去”,就會發現,它的古體是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口”型器,而人換做土,口換做“厶”則是很久之後的事了。其原意為何,現今很難判斷。不過,如果把“去”字放回“灋”,倒是其意自現了。在金文中,“灋”字是左邊一條河,右上一隻鹿,右下一隻羊,斜下方一個人,下面一個口型器。似乎在進行某種儀式。
恰巧《墨子》中記載了另一則故事:齊國的王裡國、中裡徼打了三年官司,官方斷不了案。齊王想把兩個人都殺了,但又怕冤枉了好人;想把兩個人都釋放,又怕壞人遙逍法外,所以最後舉行了一場儀式。兩個人向齊國神社供上一隻羊,先是給羊放血,然後在這期間,兩個人讀誓辭。王裡國讀完沒什麼事,於是輪到中裡徼,還沒讀到一半,羊就跳起來用角頂他,最後判中裡徼有罪。
再回頭看“灋”字就不難理解了,顯然是某個人用口型器盛鹿或羊的血,透過這種儀式來判斷是非善惡。值得指出的是,古體的“灋”字無“去”便近“漉”,即液體流出的狀態。再看《墨子》原文:“於是泏洫,羊而漉其血。”後一句可以直接拼成個古體的“灋”字。墨子的時代,這套儀式還有遺存,而且字型近古,所以書寫者有意無意地透露了“法”的玄機。而且,所謂的“歃血為盟”“宗法”都與之有關。
靠這種儀式來斷案並不新鮮,中外例子甚多,或是讓犯人在火堆上行走,或是把手放入沸騰的水中。若是被測試者安然無恙便是無罪,可肉體凡身多半扛不住這套折騰,大抵是統治者要治人死罪的藉口罷了,而不是真心要判斷善惡。又如王裡國和中裡徼的故事,多半是祭牲死前的神經反應,至於撞到誰完全看運氣了。後世的智者當然不能如此斷案,否則哪裡還有“法”的威嚴和公正,所以“灋”最後只能把神獸“廌”請“去”。分離出來的神獸還保留著象徵的意義,古代執法官吏所戴的獬豸冠、今天司法機構門前擺放的雕塑、本次活動的Logo都與之相關。
這就是獬豸的一段往事。
頭條新聞:#央媒:不要過度解讀儲存生活必需品##馬斯克發中文《七步詩》##31省份昨增本土54例 涉及9省市##布林肯被追問“美國是否保衛臺灣”##村民葬後遺體被搶 鎮長:違規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