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法語:Notre-Dame de Paris,中譯巴黎聖母院,港譯鍾樓駝俠,臺譯鍾樓怪人)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所著、於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說。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內容環繞一名吉卜賽少女(愛絲梅拉達)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養大的聖母院駝背敲鐘人(加西莫多)。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故事大綱
故事一開始暗示婦人跟男人私奔,產下一名極為美麗的私生女嬰,但不久極為美麗的女嬰被偷抱走並被掉包成一個極為醜陋的駝背嬰兒,母親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被偷走的事實,將駝背的嬰兒丟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外。
1482年的巴黎愚人節,聖母院的駝子加西莫多被選為愚人教皇,因為他是全巴黎長相最醜陋的人。他被群眾推舉上王座並在全城遊行。葛林果是一名貧窮潦倒的詩人,他在愚人節推出神蹟劇,但觀眾都只看遊行不看他的戲劇。身無分文的葛林果為了得到食物,尾隨著一名吉卜賽街頭舞女愛絲梅拉達,併為她的美麗所傾倒,但走到一個轉角的時候,愛絲梅拉達卻突然被加西莫多和聖母院副主教孚羅洛襲擊。葛林果想救她卻被加西莫多打倒,後來誤入了乞丐王國,而孚羅洛則逃走了。王家的弓箭隊隊長菲比斯及時來到並捉拿了加西莫多。當晚稍後,一幫乞丐和盜賊準備將葛林果吊死,但愛絲梅拉達出現摔罐並與他締結四年“婚姻”,葛林果因此得救。
翌日,加西莫多被推上法庭,之後被判在格列夫廣場接受兩小時的酷刑。他在絞臺上磨轉,又被群眾嘲笑,身心皆受侮辱。他乞求一點水喝,但沒有人理會他,直至愛絲梅拉達上前並給他一些水。在附近隱居的修女巴格特看到這一幕,尖叫著說愛絲梅拉達是一名吉卜賽小偷,並把十五年前女兒被綁架的事歸咎於她。
兩個月後,愛絲梅拉達在街上走著,被百合花·貢德洛裡埃和她的朋友從陽臺上發現。百合花是一名貴族小姐,同時也是菲比斯的未婚妻。她嫉妒愛絲梅拉達的美貌且假裝看不見她,但她的朋友卻把愛絲梅拉達叫了進來。當愛絲梅拉達步進房間,貴族小姐們立即相形見絀。她們雖然長得也很美,但卻比不上愛絲梅拉達。貴族小姐們意識到愛絲梅拉達豔壓群芳,便轉向嘲笑她的衣著。菲比斯嘗試讓愛絲梅拉達好受些,但百合花拿走她的袋子並打了開來,跌出了幾塊寫了字母的木板,愛絲梅拉達的小羊佳麗把那些字母拼成“菲比斯”(Phoebus)。百合花意識到她有了一個情敵,並認為愛絲梅拉達是個女巫。愛絲梅拉達離開後,菲比斯也跟著她。
那個月稍後,愛絲梅拉達和菲比斯會面並向他表白。菲比斯趁機吻了她,又假裝自己也愛她。菲比斯無意和她結婚,令愛絲梅拉達很難過。菲比斯假裝很傷心地說愛絲梅拉達不會再愛他,愛絲梅拉達便說她是真心愛他,並願意為他做任何事。菲比斯開始解開她的衣衫和再吻她。孚羅洛一直在門後注視著他們,他妒火中燒地闖進房間,刺傷菲比斯後逃走。愛絲梅拉達昏倒後醒來,竟發現自己被控謀殺,又因為一些誤解,陪審團以為菲比斯已經死了。愛絲梅拉達宣稱自己是無辜,但卻被嚴刑逼供,她的腳被鎖在鐵靴裡越收越緊,由於無法忍受劇痛,她承認自己是殺害菲比斯的兇手。法庭判她死刑,罪名是謀殺和行使巫術(法庭見過小羊佳麗的拼字把戲),愛絲梅拉達被鎖進單人牢房。孚羅洛來探望她,她卻躲在一角。孚羅洛告訴愛絲梅拉達他對她深層的慾望,並給她最後通牒:選擇他或者死。愛絲梅拉達拒絕了他。孚羅洛變得瘋狂,之後離開了城市。翌日,愛絲梅拉達要被絞首前的幾分鐘,加西莫多戲劇性地從聖母院趕來,帶走了她,跑回聖母院的時候高喊“請求避難”(sanctuary),也譯“聖地、庇護所”,因為按當時的法律,法官無權進入教堂抓人。
當愛絲梅拉達留在聖母院的時候,她慢慢地跟加西莫多成為朋友,並越過他畸形的外表,看到他的內心。加西莫多給了她一個聲音尖銳的哨子,這是他能夠聽見的東西的其中一個,並叫她需要自己幫忙的時候使用。有天愛絲梅拉達發現菲比斯走過聖母院,她叫加西莫多跟著菲比斯,但加西莫多卻看到菲比斯正離開未婚妻的房子。加西莫多告訴菲比斯愛絲梅拉達依然在生,但菲比斯相信愛絲梅拉達已死並叫加西莫多走開。加西莫多回去後說他找不到菲比斯。愛絲梅拉達和加西莫多過了幾星期平靜的生活,但孚羅洛突然回來,見到愛絲梅拉達和加西莫多相處得很好而大感憤怒。他偷偷躲起來不讓他們發現,孚羅洛諾在小室躲了幾天,計劃下一步該怎做。某個晚上,他用萬能鑰匙開啟愛絲梅拉達的房間。愛絲梅拉達醒來,孚羅洛用身體壓著她並想非禮她,她極為驚恐。反抗不了孚羅洛,愛絲梅拉達拿出哨子並拼命吹響它。當孚羅洛意識到她在幹什麼的時候,加西莫多已經提起了他,把他猛扔到牆上,並以想殺死他的力度毆打他。當加西莫多快要打死他時,孚羅洛踉蹌著走到視窗射進來的月光裡。加西莫多發現襲擊愛絲梅拉達的竟然是他,感到大為吃驚。孚羅洛極度憤怒,離開聖母院前,他暗自發誓:如果自己不能得到她,其他人也休想。
孚羅洛找來葛林果,對他說謊,表示議會會指揮士兵強行進入聖母院把愛絲梅拉達帶走。葛林果相信他可以救愛絲梅拉達,便與孚羅洛策劃了一個計劃。某天晚上,葛林果帶領著巴黎的吉卜賽人前往聖母院營救愛絲梅拉達。加西莫多以為他們要捉拿愛絲梅拉達,便用聖母院的防禦物來還擊吉卜賽人。當國王的顧問見到聖母院的交戰,議會便投票將愛絲梅拉達從避難所移走。同時間,加西莫多發現他已經要獲勝,但王家弓箭隊卻前來聖母院幫忙。弓箭隊清理了吉卜賽人的街道。加西莫多跑到愛絲梅拉達的房間去找她,卻惶恐地發現她已經不知去向。
在攻擊期間,葛林果和一個穿著斗篷的陌生人溜進聖母院去找愛絲梅拉達,想把她悄悄帶走(愛絲梅拉達聽到攻打的聲音,害怕士兵會帶走她)。當葛林果說他會救她,愛絲梅拉達答應跟兩人離開。他們乘坐一條小船劃到賽納河對岸,葛林果一溜煙地逃走了,愛絲梅拉達這時才明白那個陌生人竟是孚羅洛。孚羅洛再給她一次選擇的機會:要嘛留在他身邊,要嘛就把她交給士兵。愛絲梅拉達選擇被處死。孚羅洛怒了,把她扔給修女巴格特。巴格特痛恨吉卜賽人,在士兵來到前,她把愛絲梅拉達抓得死緊。當士兵來到前的一刻,她們卻發現愛絲梅拉達竟是巴格特失散的孩子,但已經太遲,愛絲梅拉達來不及逃走。巴格特跟著衛兵到絞刑臺,沿路又踢又咬。有個衛兵推開她,使她頭部受創死亡。
在聖母院,加西莫多仍瘋狂地在尋找愛絲梅拉達。他走到北塔頂,在那裡找到孚羅洛。他看到了孚羅洛發狂的面容,加西莫多又順著他的目光看去,看到穿著白色裙子的愛絲梅拉達在絞刑臺。加西莫多在狂怒中把孚羅洛從聖母院猛力推下去。當看到愛絲梅拉達被絞死和孚羅洛的屍體時,加西莫多喊叫著:“天啊!這就是我所愛過的一切!”(Oh! tout ce que j'ai aimé!)從此加西莫多再也沒有出現過。
主要角色
- 愛絲梅拉達(Esmeralda):吉卜賽舞者。她起初是娛樂大眾的表演者,之後被視為女巫和兇手;加西莫多和孚羅諾都愛上了她,但她卻愛著王家弓箭隊隊長菲比斯,非常抗拒克洛德‧孚羅洛的靠近。
- 佳麗(Djali):愛絲梅拉達的寵物羊。它表演的把戲使人們相信愛絲梅拉達是女巫;它能夠把字母拼成“菲比斯”(Phoebus),又會敲打拍子,告訴人們月份和時間。
- 克洛德‧孚羅洛 (Claude Frollo):聖母院會吏長,見到愛絲梅拉達跳舞而起凡心,屢次向她示愛卻被她厭惡,遂出於憤恨而處處陷害愛絲梅拉達;最後在聖母院上觀看愛絲梅拉達被處刑時被加西莫多推下石欄,墜地而亡。
- 加西莫多 (Quasimodo):克洛德‧孚羅洛收養的棄嬰。獨眼、駝背,有語言障礙,從小在聖母院長大,負責敲鐘;也愛上了愛絲梅拉達,她被處死時欲相救,卻晚了一步;最後把克洛德‧孚羅洛殺死,在地窖與一生最敬愛的兩個人(屍體)擁抱在一起直到死亡。
- 比埃爾·葛林果(Pierre Gringoire):貧窮的遊唱詩人。一日誤入吉卜賽人的秘密巢穴"奇蹟宮殿"。為免洩漏口風,葛林果要麼被吊死,要麼跟一個吉卜賽人結婚。愛絲梅拉達出於同情而嫁給他,兩人成了有名無實的夫妻。後來他與吉卜賽人一起去救愛絲梅拉達,卻又臨陣逃脫,使愛絲梅拉達最終落入孚羅洛的毒手。
- 克羅賓 (Clopin Trouillefou):“奇蹟宮殿”的乞丐王。為救出被困在聖母院中的愛絲梅拉達而戰死。
- 菲比斯 (Phoebus Châteaupers):一名騎士,原本和女友百合花 (Fleur-de-lys) 已有婚約,然而見到愛絲梅拉達後立刻迷上了她。
主題
小說的名字《巴黎聖母院》指出了聖母院自身是小說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故事的主要背景以及主題都集中於此。除了愛絲梅拉達和菲比斯的幾次會面以外,幾乎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聖母院的周圍。在雨果寫這部小說之際,聖母院年久失修。故事描寫了哥特時代的建築、人文和宗教。宿命論、革命和社會衝突被詳盡分析。
加西莫多、愛絲梅拉達與上流社會在小說中形成了顯明的階級對比。讀者也可以看到許多現代觀點是如何從書中衍生出來的,如性別觀。例如,菲比斯反對將愛絲梅拉達看做是性物件。愛絲梅拉達也常被看做是真純的典範——這就是加西莫多眼中的她。愛絲梅拉達似乎也將自己與菲比斯做了物件化,雖然後者的男性觀時常被讀者爭議。
雨果在引言和小說的第一卷中介紹了幾個主題。主題旨在探討文化演化,以及人類是如何無縫隙地透過文學、建築、藝術等方式將一個時代的理念帶到另一個時代中去。雨果不但探討了從中世紀到現代法國的文化演化,而且也探討古希臘和羅馬世界的變革。他在第一卷書中繼續延伸了這一話題。
小說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人不可貌相。雖然孚羅諾是個神父,常被以為是充滿慈愛、正直的人。但事實上,他殘忍歹毒,控制慾強,內心邪惡。與之相對的是加西莫多,由於外表醜陋,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惡魔,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善良、慷慨。愛絲梅拉達也被人誤解;因為她是吉卜賽人,所以巴黎人認為她是邪惡的;但是,和加西莫多一樣,她的內心也充滿了愛心、友善。菲比斯的外表英俊,但他其實為人虛偽、自私、缺德、不值得信任。
在故事開始前,雨果就提出了文化演化的主題。他寫到自己在石頭上發現了"ANARKIA"的字樣,但是字樣被年歲洗刷而模糊不清。他繼續寫道:“這幾個大寫的希臘文字母,由歲月的侵蝕而發黑,深深地嵌入石壁中,其形貌和筆勢,不知如何借鑑了哥特字型的特徵,彷彿特為招示這是中世紀人之手寫下的,其中所包藏的難逃定數的命意,尤令作者心驚。”在第四章中,這個字元被揭示為“命運”的意思。
很明顯,在引言匯中雨果發現到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相似之處。雨果稱來自古希臘的紀元與傳奇與中世紀的思想有很多共同點,好像古代作品是由中世紀書吏寫的一樣。雨果暗示兩個時代的思想之所以相似,是因為思想透過文學和文字作品傳承了下來。在古希臘,紀元與傳奇常常刻在石板上。由於這些文獻代代相傳,因此它們對中世紀的影響很大,在那個時代,歐洲古代的作品被珍藏、被看重。同樣,印刷文獻也存在於兩個時代。然而,中世紀的文獻不是刻在石板上,而是印在紙,或羊皮紙上。
在此,雨果描述了建築物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反映一個社會的價值觀與思想的。華麗而顯赫的建築物在巴黎成為了廢墟,表明社會對財富、藝術、美學的熱情不再。這種熱情在文藝復興時再度興起,古代的文藝與風尚再度流行。雨果將這種傳承的熱情歸結於上古社會。雨果稱雖然古代法國的原始建築破敗失修,但它的建築美學為中世紀哥特式風格提供了靈感。雨果稱:“哥特一詞,從它的一般應用上來講是完全不合適的,卻又被尊為至高。由此,我們接受了它,習慣了它,和其它世界一樣,塑造了中世界後半部分的建築物,而尖頂拱卻來自於前半部分,半圓形則是其父。”
在小說的第二卷中,雨果將重點放在了忠誠上。在第三章中,加西莫多對神父表現出了不可思議的忠誠;他在神父面前“屈膝下跪,磕頭合掌”。在第四章中,警衛隊在巴黎街道上巡迴,表示出對國王的效忠。吉卜賽的小羊也是一種忠誠的象徵。即使加西莫多被警衛隊逮捕,它依然尾隨在後。三個混混將乞丐甘果瓦尊為自己的“國王”,並對他表示出難以置信的服從。愛絲梅拉達表現出對人類的獻身精神,為了搭救甘果瓦,她答應嫁給他,雖然這並非出於愛情。甘果瓦富有哲理詩意,一句“可能”、或一個神秘的字元就能給他足夠的好奇心或勇氣。詩人比埃爾·甘果瓦將自己全部的智力與成就歸功與克諾德·孚羅諾,對後者表示忠誠,不惜言辭讚美:“託他的福,我今天是個真正的文人了。”忠誠是雨果小說第二卷中的核心主題,並在之後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在第三卷中第一章中,小說的主題變成了歲月滄桑。第三卷著重描寫巴黎聖母院,它的外觀因歲月流逝而被磨損。敘述人描寫聖母院曾經壯美輝煌,如今卻破敗不堪。彩色的玻璃窗被“冷白窗格”代替,很明顯,敘述人的感情是酸楚的。對聖母院的翻修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價值內涵。樓梯被熙熙攘攘的城市掩埋,雕塑被挪走。時間的流逝對教堂產生了重大的改變,而這常常是負面的。時代的劃痕無法修復。敘述者稱:“時尚比革命的傷害更大。”對聖母院的翻修是時代的不幸,這成為小說第三卷中的主題。
小說第四卷的主題是愛。愛可以有許多表現形式。例如,母子之間的愛,人與他興趣之間的愛,人與物之間的愛。克諾德·孚羅諾是聖母院的會吏長。他是個很聰明的人,喜歡科學和醫學。他喜歡鑽研學術,這是他的愛好。隨著故事的發展,當他趕到自己人生不濟時,乾脆鑽進了科學研究當中去。當他的父母去世時,孚羅諾收養了自己尚處嬰兒的弟弟,傑汗。他發現“對小弟弟的愛滿足了存在的所有。”孚羅諾將照料傑汗當做是生活的中心,並無條件地滿足他的要求。他另收養了一個孩子,就是加西莫多,因為“如果他是將死之人,他的小弟弟傑汗可能也會悲慘地拋棄在領養的床板上——這些打動了他的心,巨大的同情心感動了他,他隨機帶走了孩子。”雖然孩子相貌醜陋,沒人喜歡,但是孚羅諾依然照料了他。加西莫多的醜陋非但沒有打消,但是卻增強了孚羅諾對他的愛。當棄兒長大後,他從孚羅諾那裡獲得了撞鐘人的職位。“他非常喜歡大鐘,撫摸它們、跟它們對話、理解它們。”加西莫多喜歡大鐘,他最喜歡的是最大的瑪利亞大鐘。加西莫多也很愛他的養父孚羅諾。不管怎樣,他“接受了他,收養了他,撫育了他,照顧了他... 最後讓他做了撞鐘人。”甚至當孚羅諾對加西莫多不好時,他依然對他十分恭敬。在第四卷中,父子之間的愛從這裡體現了出來。孚羅諾對他的兩個領養的“寶寶”疼愛有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愛;孚羅諾愛學習研究,加西莫多愛聖母院的鐘。
故事第五卷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主題是在此出現的新技術將會推翻過去的知識,將它從新一代人的面前抹去。在雨果寫這部作品的時期,法國正在經歷大革命之後的重建工作。國民分裂成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支援共和國,另一部分則持反對意見。許多變革在此發生,人們對未來的走向表示不安雨果寫道:“...這種無疑是最基本和最簡單的思想當中還蘊藏著另一種更新穎的想法,源自頭一種思想,比較不易覺察,卻更易引起異議;這也純粹是一種哲學觀點,不再僅是教士的觀點,而且也是學者和藝術家的觀點。這是預感到,人的思維隨著思維方式的改變,也改變其表達方式;每一代人的主要思想不要再用同樣的材料和同樣的方式來進行書寫;...”由於神父的地位崇高,在法國國內富有權勢,他們也控制著許多建築物。神父們可以透過建築物進行交流,因為許多大型建築物都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印刷術將會掌控社會,人們將不會在去尊敬之前宏偉的藝術,只會把它當做一個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雨果稱“建築物是人類的偉大書籍。”在印刷術誕生之前,建築物是思想傳承的媒介之一。這是因為在當時書籍無法大量生產,大型建築則十分顯眼。雨果稱“建築物是人類的手寫作品。”思想很容易透過與建築物的融合來進行傳播。印刷術的誕生改變了這一切,因為書籍可以大量生產了。思想可以更容易地透過文字作品來傳播,而不是透過與建築物的融合來傳承。雨果說的印刷術將摧毀建築物的意思就是這點,建築物將僅僅是一種藝術,不會承載思想的傳承了。
貫穿小說的另一個主題是愛可能會有副作用。這個主題在第十一卷時得到了顯明,愛的毀滅性得到了顯露。愛絲梅拉達對菲比斯的深情導致她對他的呼喊,從而暴露了自己,被國王的衛隊捉住,備受折磨。當福羅諾沉迷於對愛絲梅拉達的追求時,他的道德蛻變,變得瘋狂,最終因他對愛絲梅拉達的不幸進行嘲諷時,被加西莫多扔下了鐘樓。“話音一落,他拔腿就跑,也攥著她跑—— 因為他始終沒有鬆開她的手臂—— 徑直向絞刑架跑去。他指著絞刑架,冷冷地對她說:‘在我和它之間抉擇吧。’她掙脫出他的手中,一下子撲倒在絞刑架下,擁抱著那根陰森可怖的支柱。接著,把秀麗的臉蛋轉過半邊來,瞅了教士一眼,宛如跪在十字架腳下的聖母。教士依然一動也不動,手指頭一直指著絞刑架,始終保持著這一姿勢,儼如一尊雕像。吉卜賽少女終於對他說道:‘它叫我厭惡的程度,還遠不如你呢。’”(第十一卷,第一章)這段對話顯明福羅諾對愛絲梅拉達的痴迷,以及愛絲梅拉達對菲比斯的痴迷,以至於她寧死不選擇別人。另一種致命的愛是加西莫多對愛絲梅拉達的感情。在看到福羅諾和愛絲梅拉達的屍體時,加西莫多嘆息道:“啊,這是我所有愛過的人啊!”這顯明它生命中所有愛過的人都已經離去。這種致命的愛最終要了他的命,他選擇在墳墓中與愛絲梅拉達聯合,絕食而死,而不是繼續自己的生命。
建築
建築物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是一主要議題,不單單就聖母院自身而言,而且就在全巴黎、以至全歐洲來說,其文藝作用會因印刷術的到來而消逝。克諾德‧孚羅諾的不祥預言‘Ceci tuera cela’(當他看到印刷書本和聖母院時,稱“這會弄死它的”)正中主題,雨果在第五卷第二章寫道‘quiconque naissait poète se faisait architecte’(“詩人都是建築師”),辯稱當文字世界被無情審查、難以生產時,建築物是顯眼的,是自由的。
Il existe à cette époque, pour la pensée écrite en pierre, un privilège tout-à-fait comparable à notre liberté actuelle de la presse. C'est la liberté de l'architecture.
當時,在用石頭書寫的思想方面存在著一種特權,完全可以同我們現在的出版自由相提並論,那就是建築藝術的自由。——第五卷,第二章
印刷術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將自己的思想寫在紙上,雨果認為這一時代是建築物作為偉大藝術品的最後時代。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雨果對兩種社會之間的變革十分感興趣。
小說第三卷的主要主題是聖母院在不同時代的修繕工作,但這些工作卻適得其反:“又是誰把這些“色彩強烈”的玻璃窗換上了冷冰冰的白玻璃呢”、“又是誰偷樑換柱,把精工堆滿聖骨盒和聖物盒的那哥特式古老祭壇去掉,換上了刻著天使頭像和雲彩的那口笨重的大理石棺材,彷彿是聖恩谷教堂或殘老軍人院的一個零散的樣品?”這些是一些例子。這些章節也討論了在法國大革命後,修繕為什麼沒有增加任何特色。似乎,這些新建築物因為修繕而變得更加醜陋、更加破敗了。
維克多.雨果
文藝的重要性與反響
維克多.雨果在書中提出了小說是一部敘事劇。他的小說是一部史詩,記敘了所有人的歷史,將聖母院作為目擊人、歷史無聲的主角。時間與生命作為發展的、有機全景的思想以歷史中的一些人作為核心。小說也是第一部以乞丐為主角的作品。
《巴黎聖母院》是第一部包羅永珍的小說,從法國國王到地溝裡的老鼠,後被許多作家採用,如奧諾雷·德·巴爾扎克、古斯塔夫·福樓拜、查爾斯·狄更斯等人。小說的成功刺激的初生的歷史保護運動,並促進了哥特式建築的再次復興。最終,它導致維歐勒·勒·杜克在十九世紀對聖母院進行的重大修繕工作。聖母院今天的外觀就是這次修繕的結果。
歷史
在《巴黎聖母院》中,維克多·雨果常常提及巴黎的聖母院。他提及了印刷術的誕生,而在小說一開始將書籍編撰人稱為“德國瘟疫。”
2010年,英國檔案保管員安德里安·格魯(Adrian Glew)發現真實駝背敲鐘人的原型是政府的工頭,負責巴黎的雕塑工作室。十九世紀20年代後革命期,他在聖母院負責修繕工作
主要影視作品
- 《巴黎聖母院》:1956年法國、義大利根據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
- 《巴黎聖母院》:1996年迪士尼根據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
- 《巴黎聖母院》:1998年加拿大魁北克作詞家Luc Plamondon和法國作曲家Richard Concciante根據原著小說改編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