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擅長詩詞,一生寫過許多詩詞,多以戰爭、政治、人生等宏大主題為主,比如大家熟知的《沁園春·雪》《七律·長征》《西江月·井岡山》等等作品。
在毛主席的詩詞當中,有兩首詩非常特殊,是以人民群眾的醫療健康為主題的,在今天這個背景下尤其顯得寶貴。
這兩首詩,就是《七律二首·送瘟神》。
在這兩首詩的開頭,毛主席還寫了一段引子:“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那是在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新聞稿,報道了江西省餘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偉大成果,毛主席看後,“浮想聯翩,夜不能寐……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寫下了兩首《送瘟神》,來欣賞一下: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這兩首詩,通篇都洋溢著興奮與喜悅,充分表達了毛主席對消滅血吸蟲病的欣喜之情。
天亮後,毛主席仍然意猶未盡,又給胡喬木寫了一封信,寫道:“睡不著覺,寫了兩首宣傳詩,為滅血吸蟲而作。……滅血吸蟲是一場惡戰。詩中坐地、巡天、紅雨、三河之類,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過一會兒,或須作點解釋。”
血吸蟲病是由裂體吸蟲屬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在我國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比如晉代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記載道:“水毒中人……初得之惡寒,頭微痛,目注疼……蟲食五臟,熱極煩毒。注下不禁,八九日,良醫不能療。”
得了血吸蟲病的人,會變得肚子巨大,四肢瘦小,發燒感冒,一天比一天痛苦,而且還是傳染病,很難控制,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把這種病稱為“瘟神”、“巫病”、“蠱毒”、“水毒”等等。
到了建國後,血吸蟲病依然在南方各地肆虐,毛主席在1955年夏季到南方考察後,發現血吸蟲病的感染人數竟高達1000多萬,範圍遍及12個省市,毛主席非常痛心,便作出指示:“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
原本,毛主席和大家計劃在12年內消滅血吸蟲病,但沒想到經過全國人民群眾的正確防範與治療,到了1958年的時候,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就在血吸蟲病最嚴重的江西餘江縣,取得了極大的突破,徹底消滅了血吸蟲病!
1958年6月30日,毛主席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一篇新聞稿:《第一面紅旗——記江西餘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的經過》,心裡非常高興,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根據毛主席的的貼身衛士封耀松回憶,毛主席在看完報紙後,站起身來走到了窗戶前,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又躺到了床上,過了一會兒,毛主席又站起來,來回踱步,隨後又讓封耀松找來筆和紙,寫下了這兩首《送瘟神》。
先來看第一首詩,第一句“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意思是說,南方有這麼多的綠水青山,但卻沒人種,因為人都被血吸蟲病害得生不如死,哪還有力氣種地呢?而且這種小蟲子,就算是華佗來了都無可奈何。
開頭這一句,寫出了血吸蟲病是多麼的猖狂!
第二句“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意思是說,上千個村子的人都變得有氣無力、體弱多病,村子裡長滿了雜草也沒人收拾,排洩物到處都是;上萬戶的人家都猶如鬼哭哀嚎,死氣沉沉。
這一句,更加寫出了血吸蟲病的危害,和老百姓生活的慘狀。
第三句“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意思是說,老百姓們受盡疾病折磨,每天坐在地上盼望能有人來救他們,但飛快的時間流逝,卻讓他們離死亡越來越近。
第四句“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意思是說,當天上的牛郎問起“瘟神”的事情後,毛主席告訴他說,“瘟神”已經像流水般逐波而逝,消失殆盡了。
這最後一句詩,代表著老百姓的苦難結束,迎來了新的開始,同時也是第二首詩的起點。
第二首詩,就是描寫了新中國的人民群眾在黨的帶領下,終於送走了“瘟神”,擺脫了疾病的困擾,迎來了新生。
第一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意思是,春風代表著新生,代表著寒冷的冬天結束,萬物新生、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同時,原本計劃12年消滅的血吸蟲病,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就完成了目標,神州大地的人民都像舜堯一樣機智勇敢,創造了一個奇蹟!
第二句“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和第三句“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毛主席是借用風景和山水,來反映人民群眾不畏大自然的肆虐,敢於改造自然、改變命運的鬥志與豪情。
最後一句“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則是毛主席對“瘟神”這個失敗者的嘲笑,瘟神你還能去哪裡呢?不管你去哪裡,我們的人民群眾都已經準備好了紙船和蠟燭,照亮天空,送你歸天!
這兩首詩,既有神話傳說,又有民間故事,還有人民群眾戰天鬥地的豪情,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反映出了人民群眾消滅血吸蟲病的偉大壯舉!
毛主席向來主張文學創作要為老百姓服務,這兩首《送瘟神》,就是真實反映百姓生活的經典作品,真正做到了“為時而著,為事而作”。
(參考資料:《毛澤東詩詞鑑賞》《毛澤東詩詞解讀》《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