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謝帖》為東晉王羲之書法作品,在日本流傳了一千多年,曾為聖武天皇心愛之物,珍藏於日本皇室正倉院。 2006年回國“省親”,在上海展出,國人始得一睹此帖之真顏。時人評價為:“時草時行,間有近楷者,體勢間雜。用筆輕重緩疾富有變化,其字勢尚方,頗見骨力”。(《中國書法全集》19卷)
《二謝帖》為唐代雙鉤摹本,行草書,紙本墨跡,5行36字。此帖與《喪亂帖》《得示帖》合裱於一卷,總稱為《喪亂帖》。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國人楊守敬任駐日欽使隨員時,將“喪亂三帖”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書界所知。
但自從此帖摹本回國,即質疑聲不斷。有人認為《中國書法全集》的評價頗為矛盾,如果是草、行、楷間雜,必然氣勢不通,更不通的是語句詭異離亂,莫衷一是。
客觀地說,從單字來看,此帖用筆爽利,遒勁與溫婉兼美,其書法價值依然值得高度珍視,但有人居然能從整體書意中領略出“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可就過分解讀,甚至有點拍馬屁了。
先看《二謝帖》所寫內容:“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寫作背景:“二謝”指的是陳郡謝氏家族的名相謝安與其弟謝萬,與王羲之來往密切,鴻雁頻飛。日本另藏王羲之《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之句,其他尺牘有“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又有“得安萬送書雲,六日可至”等。王羲之出任會稽郡內史時,二謝曾經參加他組織的蘭亭修褉,並各有詩作。
文字大意:開頭可以勉強解釋為“和二謝不曾相聚”,第一個“面”字用得很尬,如用“久”或“近”皆順。下一句,“遲”後面一字,或為“諑”或為“誶”,均不知所云。
“良不靜”,是世面還是心裡很不平靜?“羲之女愛再拜”也很無厘頭,王羲之唯一的女兒字孟姜,不管是父親帶著她“拜”,還是她自己前去拜訪都不合禮節。“想邰兒悉佳”——謝安有兩子,長子為謝瑤,字球度,早逝;次子為謝琰,字瑗度,小字末婢,曾出任衛將軍;謝萬有一子為謝韶,字穆度,小字封兒,故“邰兒”也殊難理解,其他解釋如“耶”更不通,故猜為“邵”字還有幾分可能,疑是謝韶的“韶”字筆誤。
“悉”字用得蹊蹺,單人何用“悉”?前面可加個“等”,“想邵兒等悉佳”勉強可通,或者“悉”為“亦”?“前患者善”—— 前段時間一直擔心的事已經搞定了。“所送議當試尋省”——你們信裡要商量的事情我會考慮的?“左邊劇”——哎喲!我的左邊(偏頭疼?)又開始劇痛啦!呵!一封信這樣結尾,是想讓對方擔心死嗎?
有點天書的意思。細讀之下,此帖疑竇叢生,牛頭不對馬嘴,相信讀者讀了也會覺得牙磣。
啟功先生曾經質疑:《二謝帖》共五行,其文斷割,難以卒讀。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為一帖;末行為“左邊劇”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屬平抬內容,當為另一帖;三四兩行之中,筆跡仍有不合。”故,在彭礪志所著的《尺牘書法——從形制到藝術》中也認為:《二謝帖》“為摭拾諸帖摹搨而成。”
啟功先生鑑定為:“如《二謝帖》不僅前後文字扞格不通,且至少含三帖不同內容。”他的論點與日本著名書法家、漢學家、書法理論家西川寧對路,西川寧在《〈喪亂帖〉年代考》中認為:《二謝帖》包含了《二謝帖》(二行)、《邵兒帖》(二行)、《左邊帖》(一行)三通尺牘和斷簡。
另一疑點是,此帖無題無跋,與國內流傳有序的另一件《二謝帖》無論文字內容抑或書法風格均大相徑庭。
此《二謝帖》至明代尚有清晰記載,文徵明公曾目睹真跡。
明人李詡所著《戒庵老人漫筆》卷五題為《右軍真跡》:“王逸少二謝帖真跡,七十六字,後有趙清獻公抃並蘇子容等跋。”此與《三希堂法帖》所刻之《二謝帖》完全符合,其文亦無二致。
“二謝書雲,即以七日大斂(殮?),冥冥永畢,不獲臨見,痛恨深至也,無復已已。武妹修載在道,終始永絕,道婦等一旦哀窮,並不可居處,言此悲切,倍劇常情,諸不能自任,未遂面緣,撫念何已,不具。羲之頓首。”
李詡記:“字畫並無殘缺,但墨氣已盡。”更寫明帖中兩字特點:“‘斂’字上著草,右旁加‘殳’,‘具’字大類‘之’字。”亦與原帖一一吻合。
李詡何以斷定此為王逸少真跡,因其上林林總總共有三十一跋,其中宋代名相趙抃與蘇頌之跋赫然其上。
趙抃工詩善書,蘇頌曾長期統管國家三館秘閣圖籍之事。《三希堂法帖》尚存有蘇頌在王羲之《二謝帖》上的題跋原文,更系此帖為《二謝帖》真本之確證。
據李詡所記,此帖曾經文徵明過目並大加讚賞:“此希(稀)世之寶也,每一字當得黃金一兩,其後三十一跋,每一跋當得白銀一兩。更有肯出高價者,吾不論也。”以文徵明的眼力與書法功力,後世其有幾人可匹敵?
最可嘆惜者,此帖原是“顧山周氏先世物,子孫欲求售,……後典於閶門一富家,止得米一百二十斛,竟不知下落矣。惜哉!”
依文公所言此帖價值76兩金並31兩銀,可惜竟落魄到賣了白菜價。
明末新米1鬥,折銀0.1兩,則此稀世珍寶即以600鬥成交,只合銀60兩。文公也太君子,為何眼看他流落江湖而不收入囊中?
有人認為三希堂所刻之《二謝帖》與王獻之《新埭帖》,已見米家筆意,疑為米鬼捉刀,也備一說。
王羲之與二謝之間的往來頻繁,信札非僅一通,筆者所知,另有一通入刻《淳化閣帖》的《二謝帖》,共3行25字,草書。內容為:“二謝在此,近終日不同之,此嘆恨。不得方回知爽後問,令人怛怛!”
如此可大膽推測,《二謝帖》是唐人把寫有“二謝”字樣的殘破信札擷取拼接的,或為唐代鉤摹者的練習作品。
太史叨叨令原創內容,轉發是最大的鼓勵,謝謝!
參考書籍:《三希堂法帖》《戒庵老人漫筆》《法書要錄》《〈喪亂帖〉年代考》《中國書法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