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期間,慈禧向十一國宣戰,下令支援義和團。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臺餘聯沅出面,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與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協議,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並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援義和團的命令。這便是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東南互保”。
早在太平天國時期,各地方督撫就獲得了包括軍權,財權在內的各種權力,清王朝的中央集權受到了猛烈的衝擊。例如在“刺馬案”中,地方督撫便敢當街刺殺一品欽差大臣,而朝廷卻無可奈何。而洋務運動之後,地方督撫的軍權財權又獲得了極大的鞏固。這為“東南互保”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在慈禧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即在商議如何儲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
甚至郵政大臣盛宣懷也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聽到訊息後立馬致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此一電報也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
“東南互保”,使得清王朝顏面掃地,同時,地方督撫私自簽訂協約這種事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也是致命的打擊。它實際上標誌著,地方督撫已然形成了類似於諸侯一類的角色,中央集權受到了根本性的衝擊。
隨著李鴻章,劉坤一等大佬的謝世,“東南互保”這一政治格局也隨之解體,然後它對於清王朝以及後世的影響卻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