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做夏元瑮(1884—1944),字浮筠,1884年生於杭州,是我國早期近代物理學家、教育家,專長於理論物理學。畢生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培養了許多物理學和工程技術人才,他和何育傑二人是我國大學物理本科教育的開創者。翻譯並出版了愛因斯坦名著《相對論淺釋》,為相對論在我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1904年入上海南洋公學,第一學期,由於夏元瑮是插班生,期末考試排名倒數第二。他決心暑假留校補習,第二學期即名列前茅。1905年廣東省招考留學生,有3名省外名額。夏元瑮即去應考,在600名考生中榮獲第一名。
1905年夏天,夏元瑮赴美留學。第一年在伯克利學校補習理化實驗,1906年秋進耶魯大學攻讀物理學,3年後畢業。1909年秋入柏林大學繼續深造。在柏林大學期間,和他的老師M.普朗克(Planck)結下友誼。1912年袁世凱任大總統,廣東省留學經費被取消,夏元瑮只好輟學回國。
回國後,應北京大學校長嚴復之聘,任該校理科學長和物理學教授,講授理論物理等課程。他和何育傑在北京大學培養了第一屆物理學本科畢業生(1913年入學,1916年畢業),開創了中國的物理學大學教育史。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聘請夏元瑮繼任理科學長。
1917年11月,夏元瑮在其他教授協助下,提出《改訂理科課程方案報告》,改學制為預科2年、本科4年。“方案”中加強實驗,增加選修課,使課程設定水平大為提高。1918年10月,他代表北京大學向專門以上各學校校長會議提出理科各門學科的教學方案,有關課程設定的建議更為完備,如增設近世電學(包括放射體論、電子論、光論、輻射論)理論、相對論、原量論、流體力學、高等理論力學、聲學、彈性論、導熱論等課程。1917年,相對論與原量論(即量子論)剛剛誕生不久,理論尚未完備,但已經成為物理學界普遍公認的學科。夏元瑮提出的方案,對我國20年代左右的理科教學具有一定的影響。
1919年,夏元瑮第二次到柏林。在柏林大學聽普朗克和H.魯本斯講課,並經普朗克介紹結識了愛因斯坦。他隨愛因斯坦學習相對論,1921年夏元瑮回北京,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
夏元瑮是中國第一代理論物理學家,他翻譯了愛因斯坦名著《相對論淺釋》,該書於192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我國第一本有關相對論的譯著,在本世紀上半葉在中國和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頗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