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古代史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於東漢。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揚,因為在這一時期還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
3.秦國商鞅變法廢除分封制,確立的是縣制,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
4.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
5. 科舉制度正式形成於隋煬帝時期,不是隋文帝時期。
6.佛教沒有被阿拉伯人傳至歐洲,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年。
7.明朝流行於蘇州崑山一帶的是崑曲,不是京劇,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劇種。
02
中國近代史
1.最先破壞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條約是《南京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
2.在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曾經有過“同病相憐”的相同命運。1850年一部中國人編寫的系統介紹世界各地歷史地理的著作傳入日本,日本有識之士爭相傳閱,奉為海防寶鑑的著作是魏源的《海國圖志》。
3.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點是:愛國的進步的運動,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但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4.日本人將“science”翻譯成“科學”,後於1915年引入中國,與這一概念傳播相關是事件是明治維新和新文化運動。
5.洋務運動主張“自強”“求富”——戊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辛亥革命主張“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公車上書”的背景是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的簽訂。新文化運動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繼續,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質來說的。
6.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都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和推動的。北伐戰爭最主要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毛澤東最大的貢獻是領導全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新中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7.孫中山先生沒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和北伐戰爭。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它推翻的是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8.在二十世紀20年代的中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件事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向井岡山進軍,建立革命根據地,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9.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在1949年。
10.推翻南京國民政府是在渡江戰役後。
03
中國現代史
1.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是辛亥革命,結束兩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的是開國大典。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思想基礎的運動是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袁隆平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是發生在文革時期而不是改革開放時期。
3.黨的歷史上重要的理論創新及意義:毛澤東思想的創立及發展,使中國人民獲得解放,人民當家作主;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發展使中國人民正在逐步擺脫貧窮走向富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理論的誕生指引中國人民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闊步前進。
4.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重大的制度創新及意義: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符合我國基本國情,是我國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立,很好的解決了我國的民族問題,實現了各民族的大團結和共同繁榮;
“一國兩制”的實施,使港澳順利迴歸,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進行的大的體制創新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立;國有企業的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等,這些體制創新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表明了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進步與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6.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還沒有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不適用臺灣問題。
8.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科技的推動;穩定的國際和國內環境。
9.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我國位於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有航天技術、基因工程、秈型雜交水稻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