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盡展鴻鵠志——永遠做祖國最可愛的人(5)
記《鐵道兵志在四方》詞作者黃榮森
李小芹
五、盡展鴻鵠志
鐵道兵後勤部所屬的團級單位六四四四工廠始建於1969年7月,為適應戰備需要,廠址選在河北省興隆縣霧靈山附近,據北京約150公里。工廠有現役軍人和幹部、工人六百餘人,主要任務是為鐵道兵施工部隊生產工程機械配件。
1972年秋,黃榮森奉鐵後之命,攜全家四口人風塵僕僕地趕到六四四四工廠報到。工廠的家屬區距離工廠較遠,廠領導考慮到黃榮森愛人有病的實際困難,決定將其一家安置在食堂後面的平房居住。
1975年鐵道兵六四四四工廠宣傳隊赴京調演時在天安門前合影留念。後排左五為黃榮森。
廠裡突然多了一名現役軍人——眼睛明亮,面容溫和,風姿儒雅,內涵深厚,一身合體的戎裝更襯托出他不凡的風采。我那時是刀具班銑工,兼任廠共青團委宣委、車間團支部副書記,當我得知他是從鐵道兵文工團調來當宣傳幹事時,心中充滿了新鮮和神秘感,猜想他一定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希冀今後能在他的領導下把宣傳工作搞得更好。後來得知黃幹事所負責的宣傳工作與我並無關聯,很遺憾沒有機會得到他的指導。
六四四四工廠座落在興隆大灰窯溝的峽谷中,寂靜的山林簇擁著山腳下狹長的廠區,工人們每天伴著嘹亮的軍號聲行走在車間、食堂、宿舍這“三點一線”,沒有書讀,沒有電視,文化生活極其匱乏,唯一備受青睞的只有籃球。1971年,工廠從圍場縣招收一批知青進廠,加強了廠籃球隊的實力,那幾年打遍興隆無敵手,是全廠職工的驕傲。每次比賽,場內生龍活虎,場外人頭攢動,助陣的吶喊和歡呼聲不斷,興奮與歡樂寫在每個人的臉上。
1976年“五一”勞動節,廠宣傳隊在本廠演出獨幕話劇《山村新貌》。黃榮森攝影。
黃霄川說:“父親文革期間命運坎坷,但總是樂觀地面對一切。1972年到工廠後,父親本意並不想再重操舊業,但看到工廠的業餘生活如此單調,工人的樸實無華及廠領導的重視,他才耗費心血組建了文藝宣傳隊,創作出許多貼近現實生活的文藝作品。”
是金子總要發光。黃榮森過去在組建、管理部隊宣傳隊時積累了很多經驗,如今他把這些優良傳統帶到了工廠,率領宣傳隊員們出操、跑步,練習立正、稍息,將宣傳隊打造成為雷厲風行,紀律嚴明,有著軍人作風的一隻隊伍,演出所到之處,皆博得相關單位的嘖嘖稱讚,成為繼籃球隊之後又一個令全廠職工驕傲的團體。
1975年,廠宣傳隊到鐵道兵某部演出舞蹈《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紅太陽》。黃榮森攝影。
刀具班鉗工李志吉是廠業餘宣傳隊隊長,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1969年工廠成立初期,宣傳隊排練節目有很大侷限性,一是沒有排出過成臺節目,二是節目的整體演出水平也不高,基本停留在聯歡會的層次。特別是樂隊人少,會演奏的樂器也少。”
“1971年9月天津知青進廠後,一些有文藝才華的天津知青加入了宣傳隊,大大地提高了宣傳隊的演出水平和文藝節目的創作水平。”
“1972年9月黃幹事上任,對廠宣傳隊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精力。為了增加宣傳隊的實力,黃幹事派專人去北京採購樂器和服裝,完善了宣傳隊的硬體裝備;送寫作骨幹去專業團體進修,提高創作水平;組織各車間匯演,既發現文藝人才,又推動了基層的文化活動;逢年過節親力親為組織節目為職工演出等,從而使廠文藝宣傳隊的節目質量和演出水平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宣傳隊員們十分欽佩黃幹事的工作能力,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從黃幹事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受益匪淺。黃幹事為人和善,平易近人,工作中非常有耐心,從不發脾氣,與大家關係極其融洽。廠裡不少職工羨慕這個特殊團隊團結歡樂的氛圍,調侃笑稱廠宣傳隊是‘黃家協會’。”
1975年3月,廠宣傳隊外出巡迴演出,出發前劉世隆政委講話。黃榮森攝影。
“黃幹事特別重視節目的創作,先是指揮隊員們認真學演別人的節目,如表演唱《天安門前留個影》,坐唱二人轉《祖國處處有親人》等。在此基礎上,他帶領隊員們原創自己的節目。為此,他身體力行,帶頭創作了不少歌曲和節目,如參加匯演的小話劇《課堂內外》等。與此同時,他還以他的經驗和學識培養和幫助隊員們提高創作能力,把原來隊員們自己寫的劇本、樂曲等進行精心修改,使原來很一般的節目煥然一新。如表現工廠生活,提倡勤儉辦廠的舞蹈《洗棉紗》;表現工人加班加點工作的天津快板劇《家庭炊事班》,在修改上都浸透了黃幹事無數的心血。後來,這兩個節目被選入鐵後宣傳隊,在多個兄弟單位表演過。天津快板劇還被兄弟單位改編為四川快板和湖北快板,在當時很受歡迎和好評。黃幹事為此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報。”
1975年,廠宣傳隊到部隊醫院演出男生小合唱《軍工戰士學雷鋒》《革命熱情紅似火》黃榮森作詞、作曲。《鍛工之歌》徐虎作詞,劉鐵力、郭慶生、陳佑仁作曲。黃榮森攝影。
“從進廠開始我就喜歡寫東西,寫得最多的是宣傳隊的文藝節目,像什麼快板書、對口詞、京東大鼓、天津快板等,想起什麼寫什麼,寫得都很幼稚,其實都是些順口溜,大白話,沒有多少文藝味道。當時也沒人教我怎麼寫,都是自己瞎琢磨,進步很慢。1972年黃幹事來到廠裡,他的到來對我喜歡寫作而言,當真是‘久旱逢甘霖,暗夜遇明燈’。開始沒敢向他請教,後來熟悉了,就把我的一些‘作品’拿給他,非常緊張地請他給予指教。後來他從中挑出了兩個節目,一個是天津快板劇《家庭炊事班》,一個是舞蹈《洗棉紗》。他拿著我的原稿給我講解,特別是《家庭炊事班》,他從節目的立意佈局,講到用詞造句,從節目的情節人物,講到開頭結尾,等於是黃幹事重新寫了一遍。舞蹈《洗棉紗》原來的樂曲是我寫的,明顯有江南《採茶舞曲》的痕跡,黃幹事幫我重新構思編寫。原來的曲子從頭到尾都是2/4拍節奏,黃幹事改寫後,在中間部分加入了舒緩的3/4拍節奏,使整個舞曲變化豐富了許多。也許是黃幹事看中了這兩個節目都是直接反映工人生活的原創作品,所以他才下那麼大功夫進行修改。後來,這兩個節目都隨廠宣傳隊參加了鐵後的調演和巡演,再後來又被鐵後宣傳隊選中,跟隨鐵後宣傳隊演出了很多場。透過這兩個節目的修改輔導,我的收穫非常大。特別在文字寫作上,黃幹事給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子,使我看到了以前從沒看過的美麗風景。”
鍛工韓益群是宣傳隊的創作員,他說:“黃幹事是我所認識的最有才華的人,工作中我和工友們同稱他為‘幹事’,而私下裡卻尊稱他為‘先生’(那個年代是不允許這樣稱呼的)。先生由於性格過於耿直不受某些領導的欣賞而一生不得志,然而對於我來說,先生是導師,是知遇,我在文藝方面的寫作能力主要受益於他。”
1975年,廠宣傳隊到鐵道兵某部演出山東琴書《一代新風》。韓益群作詞、作曲,黃榮森攝影。
“文革時期,我寫的東西滿篇都是豪言壯語和革命口號,為了讓我的作品更像文藝作品,先生總是一開始什麼意見都不說,只是不厭其煩地讓我一遍遍地修改,直到我山窮水盡,他才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或者親自修改後再告訴我修改的理由。有時候,我的作品被先生修改得只剩下一個創意了,先生還是堅持要把我的名字寫上,說那也是我的成果。在先生的幫助和栽培下,我真正明白了文藝作品如何寫才能讓觀眾喜歡,而不僅僅是表達自己的感情。為了提高我的寫作能力和開闊我的視野,先生多次安排我參加鐵道兵系統的文藝創作組,和一些寫作高手一起創作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的節目,多次寫推薦信讓我帶著自己的作品去找焦乃積(春節晚會的主編人員),高元鈞(山東快書第一人)等前輩指點,多次安排我到各地參加觀摩演出……”
“多年後的一個秋夜,我夢見了先生,醒後回想起許多當年的事情。第二天我寫了一首詩:人生得一知音已是難求,更何況知遇乎?知音為友,乃人生之共鳴者,而知遇則為梯,實乃人生之啟航者矣。”
黃榮森家的地震棚。左起:黃霄川、崔木蘭、黃霄音。黃榮森攝於1976年。
宣傳隊隊長李志吉介紹:“1975年3月,鐵道兵後勤部挑選了幾個單位的宣傳隊赴京參加調演,我廠宣傳隊也是其中之一。黃幹事率領宣傳隊,帶著一臺精心創作、認真排練、自編自演的十三個節目,在北京豐臺的部隊舞臺上參加了演出,並大獲成功。”
“由於廠宣傳隊在鐵後調演中表現出色,會後被鐵後政治部指定到鐵道兵大院演出,併到天津、河北、山西等地為兄弟工廠、鐵道兵部隊及北京部隊醫院巡迴演出,受到了廣泛好評。在鐵道兵大院演出時,由於大院裡的人平時看的都是鐵道兵等專業文工團的演出,冷丁看到一家工廠業餘宣傳隊的表演,感到十分新鮮,這場演出反響熱烈,歡笑聲不斷。”
在文化最匱乏的年代,僅僅不到三年時間,黃榮森所領導的業餘宣傳隊便脫穎而出,在參加鐵後系統的文藝匯演中獲得好評,成為鐵後唯一一個叫得響的廠級業餘宣傳隊。一個六百人的小廠,能夠以三個多小時自創的綜藝節目亮相於兵種機關——鐵道兵大院,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能力,曾在鐵道兵文工團一起工作的同事紛紛向他表示祝賀。
廠宣傳隊隊員、後任廠黨委副書記的郭慶生曾參加過鐵後宣傳隊,他回憶道:“1975年鐵後文藝調演之後,同年夏季鐵後組建宣傳隊,並從所屬各廠選出優秀節目。為進一步提高節目的質量和觀賞性,抽調七人成立創作組,對選中的節目進行二次創作。鐵後宣傳隊設有黨支部書記,黃幹事擔任宣傳隊隊長,負責節目的編寫、排練和日常行政管理,每天事無鉅細,不知疲倦地忙碌著。排練一個多月後,我們由鐵後政治部宣傳幹事領隊,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湖北等地的工廠、倉庫、辦事處以及鐵道兵‘五七’幹校進行巡演,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和讚譽。1976年,鐵道兵擬於秋季在黑龍江嫩江農場舉辦文藝匯演,7月,鐵後安排宣傳隊到興隆倉庫進行集訓。7月28日,唐山發生特大地震,我們搭起帳篷繼續排練,進度絲毫未受影響。興隆倉庫與六四四四工廠僅有一河溝之隔,地震後黃幹事在山腳下為自家搭建好地震棚,每當我們吃飯或休息時,他便匆匆地趕回家照顧病妻,異常辛苦。9月在文藝匯演中,近二十個演出單位,鐵後被安排在最後一場,沒想到反映甚佳,竟然成了‘壓軸好戲’。總結兩年鐵後宣傳隊的生活,可以說,黃幹事業務水平高,凝聚力強,宣傳隊員們都願意與他共事。人心齊則泰山移,齊心合力創佳績。”
事實證明,黃榮森當初的選擇非常明智,基層才是創作文藝作品的沃土,是大顯身手,展示才華,實現人生追求和價值的絕好地方。
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黃霄川將其父精心儲存了四十六年的1975年廠宣傳隊巡迴演出的《節目單》、自創節目的文字和音樂資料、演出照片相簿捐贈給承德檔案館,豐富了廠史資料之內容。
當我看到這些“珍品”時,不禁為其內容的詳實而讚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四四四工廠業餘文藝宣傳隊彙報演出節目單》中,不僅詳盡地介紹了節目名稱、作者和參演人員名單,最後還不忘寫上 “請首長和同志們提出批評指正”。彙報演出節目分文學部分、音樂部分輯印,封面均詳細列出目錄,讓人一目瞭然。相簿除了按照從排練、化妝、演出到參觀、合影的順序貼上照片外,還標註出巡演行程示意圖。在1976年9月參加鐵道兵匯演大會鐵後業餘文藝代表隊的合影照片後面,附了一張圖表,按照每個人站立的位置標註出姓名和單位,這使我想起李志吉對黃榮森非常到位的評價:“黃幹事做事極為有條理,非常細緻認真。做事從來事先有計劃,事後有總結。粗粗拉拉、馬馬虎虎在他的做事字典里根本就不存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