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關於河北籍開國將領的故事。
首先確定一點,我們說的開國將領特指的是1955年獲得降銜的那批將領。一般認為的河北籍開國將領有孫毅、韓振紀、王蘊瑞等20多人,但也有一些人和河北有聯絡,但沒有被列為河北籍的開國將領。
郭寶珊和張西三這兩位開國少將生於河北,但卻被列為了河南籍的開國將領。原因何在?
郭寶珊少將
郭寶珊生於今天的河南省南樂縣操守村,但是這個縣在金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屬於大名府管轄,到了近代中華民國建立後也屬於直隸的大名道,一直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為了治理黃河水患和剿滅地方土匪,中央政府在今天的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和河北南部各自劃出去了一些縣成立了一個特殊的平原省。以前隸屬於河北的南樂、清豐等縣被划進了這個省。
1952年平原省撤銷建制後,清豐、南樂等縣被划進了河南省濮陽專區。在1955年授銜時,郭寶珊出生地南樂縣已經屬於河南省管轄,所以生於直隸的他被看做是河南籍開國將軍。
張西三生於河南省南樂縣梁村街,他的情況和郭寶珊一樣,也是生於直隸但被認為是河南籍的開國將軍。
還有一個開國將軍叫張希欽,他的情況最為特殊。
張希欽生於東明縣,在他出生時,這個縣在清朝和民國初期一直到了新中國建立前夕都屬於河北省(直隸)。一直到了平原省撤銷後,東明縣才改歸到了河南省管轄,但在1963年時,這個縣又劃歸到了山東省菏澤專區。
於是,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張希欽出生時是河北人,但授銜時,按照其籍貫被認定是河南人,但1963年之後,他所在的縣劃歸到了山東。
另外,還有幾位特殊的將領也和河北有關,他們是封永順、王文、王德、範普權。
封永順是東北軍出身的將領,他生於北京大興,他出生的1911年,大興縣隸屬於順天府管轄。但是1928年近代意義上的河北省建立後,大興歸屬到了河北省。在1955年,封永順被授予少將軍銜,但3年後的區劃調整中,大興劃歸到了北京市。這也就是說,封永順獲得少將軍銜時尚屬於河北人,但根據現代區劃來說,他是北京大興區人。
王文少將和王德少將是1960年代軍銜晉升為少將的開國大校,這二人生於河北薊縣,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薊州區。
薊縣一直到了1973年才劃歸到了直轄市天津市,之前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是屬於河北省管轄的。這也就是說,這倆人軍銜晉升為少將時,他們的籍貫地是河北省薊縣。但是依照現在的區劃來說,他倆都是天津人。
範普權少將生於慶雲縣,這個縣是在1928年後屬於河北省管轄,但在新中國建立後,慶雲縣在河北和山東之間不斷“搖擺”,時而屬於河北時而屬於山東。到了1965年,在河北和山東區劃大調整中,慶雲最終劃歸到了山東。
但是範普權晉升少將軍銜是在1964年,依照當時的籍貫來說,他還是河北慶雲人,但依照現在區劃來說,他是山東籍將領。
不過,不管他們屬不屬於河北人,這些將領在戰爭年代倒是都和河北有密切聯絡。比如郭寶珊本身就是河北保定籍少將白志文的戰友,倆人在一支部隊任職。範普權長期在河北和山東交界一帶戰鬥。王文和王德都曾在冀東抗戰,而封永順更是參加了發生在河北晉州的小橋鎮改編走向革命道路的。張西三更是曾在冀南軍區任職,還曾在河北當過抗日民主政權的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