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給坑了,因為這兩個人的情況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本來也打算把皇位傳給太子孛兒只斤真金,結果真金這哥們不給力,沒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傳給了真金的兒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可是忽必烈有10個兒子,結果剩下的9個兒子一個都沒起來反對鐵穆耳。朱元璋一看,自己跟忽必烈簡直一個德行,都是晚年喪子,為啥忽必烈能傳位給孫子,我老朱就不行呢?於是朱元璋果斷傳位給孫子,結果造成了靖難之役,他的四兒子把他孫子給滅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忽必烈剩下的9個兒子,沒有跟鐵穆耳爭奪皇位呢?究竟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估計老朱對此也比較抓狂。
一、鐵穆耳身邊有強人伯顏助陣。
甭說叔叔們會奪鐵穆耳的大位了,就連鐵穆耳的兄弟們,其實也應該要跟鐵穆耳爭鬥一番。畢竟大一統王朝兄弟爭奪皇位的事情,再尋常不過了。
當時真金留下了3個兒子,分別是長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鐵穆耳。從名字我們就能看得出,鐵穆耳相對正常一點,但是他年紀最小。
真金去世以後,忽必烈本打算立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做皇太子,可惜這哥們也不給力,在1292年去世了。於是乎皇位繼承權,便落在了長子甘麻剌和三子鐵穆耳身上。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角度來看,甘麻剌絕對是佔據優勢的。可是最後為啥是鐵穆耳上位呢?這就要談一談支援鐵穆耳上位的伯顏了。
伯顏這個人很不簡單,可以說忽必烈能夠完成大一統,伯顏功不可沒。
功勞一:滅亡南宋。
伯顏是忽必烈的左丞相,在忽必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的時候,伯顏負責統領中路大軍。在伯顏和阿術的領導下,蒙古大軍相繼攻佔了湖北、安徽等地,甚至攻佔了建康。因功被封為中書右丞相。
此後伯顏更是帶領中路軍攻佔了南宋都城臨安,俘虜了宋恭帝和謝太后,等於是滅亡了南宋。在伯顏的帶領下,大軍相繼攻佔宋朝37個府,128個州,700多個縣,可見伯顏給忽必烈立下了多大的功勞。
功勞二:平定北方各種叛亂。
盤子大了,叛亂自然也就多了起來。至元十四年,伯顏平定了宗王昔裡吉叛亂,擒獲北平王那木罕。在斡耳寒河大敗叛軍。至元十八年,伯顏又跟著太子真金前往漠北撫軍。至元二十四年,跟著忽必烈平定了王乃顏叛亂。至元二十九年,伯顏又招降了明理帖木兒,多次擊敗海都叛軍。
立下如此多功勞的伯顏,在朝堂之上,可謂是說一不二的角色。即使後來遭人誣陷,閒居在大同,也完全不影響他在朝中的威懾力。值得一提的是,伯顏和皇太子真金是有很多交集的,早在至元十年,伯顏便跟皇太子真金有了良好合作,不排除這個時候伯顏跟鐵穆耳之間有了交情。
忽必烈去世見,將伯顏立為顧命大臣,讓他輔佐皇孫鐵穆耳。當時鐵穆耳可不在忽必烈身邊,為此伯顏總領朝政長達3個月時間,直到鐵穆耳回來繼位。可見伯顏對鐵穆耳是相當忠誠的。
伯顏有各種平定叛亂的經驗,再加上忽必烈也沒殺什麼建國功臣。所以說就算忽必烈的那些兒子們叛亂,也不是伯顏的對手。他們自然不會自討沒趣,來爭奪這個皇位。朱元璋但凡給孫子留下這麼一個人物,也不至於會造成靖難之役的慘敗了。
二、鐵穆耳不僅沒削藩,對叔叔們還都不錯。
提這一點,倒不是說朱允炆削藩是錯的,只不過朱允炆削藩更直接地導致了朱棣的叛亂。其實朱允炆不削藩,等到藩王們做大做強了,朱棣這樣的人早晚還是要叛亂的。但是時間跨度就拉長了。
鐵穆耳跟朱允炆就完全不同了,他身邊沒有出這種主意的黃子澄,所以他也沒有要削藩的意思。鐵穆耳不僅沒有削藩,而且還多次賞賜過叔叔們,所以叔叔們對鐵穆耳一點怨言都沒有。咋整呢?侄子對自己這麼好,你還有臉去造反嗎?
與之相反的是,鐵穆耳對朝臣們的約束就比較多了,比如說他懲治貪腐的決心比較大。相比較之下,各路王爺們的小日子過得不要太舒服。凡河東、河南、山之南與陝西食解池鹽地,皆置使督其賦入,悉輸王府。---《元史》
別以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王爺們就沒有封地了,他們不僅有食邑,而且還有領兵權。財政上,也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援,不僅有定期的歲賜,還有不定期的各種獎金,所以日子過得很滋潤。
當然了,得到利益的同時,這幫王爺也受到了朝廷的各種監控。因此王爺們小日子過得好,完全沒有必要跟朝廷來硬的。
總結:鐵穆耳的叔叔們,沒有太出色的。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其中朱棣是最為出色的一個。也正是因為這個朱棣,才導致了朱允炆丟了天下。而忽必烈只有10個兒子,這裡面可能就真金一個是比較出色的。而他還早逝了,所以剩下的9個兒子,其實沒有類似朱棣這種出類拔萃的人才。
至元二十六年,始封寧遠王,賜龜紐鋈金銀印。三十年,從成宗備兵北邊。明年,成宗入嗣大統,以軍事屬闊闊出(忽必烈第八子),師久無功。大德三年,命武宗即軍中代之。---《元史》
由此可見,忽必烈的幾個兒子,其實不成氣候。元朝也沒有嫡長子繼承這一說,所以當真金死了以後,但凡有兒子比較出息的話,忽必烈也不會選擇孫子來繼位了。
既然沒有朱棣的才能和實力,又有伯顏這種強大的對手,鐵穆耳對他們還真不錯,你說他們為啥要以身犯險呢?
參考資料:《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