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新華網推出【百個瞬間說百年】系列黨史微課堂,用珍貴的資料和歷史照片帶您重溫百年大黨走過的光輝歷程。今天推出第六十三期。
1978年夏秋之際,安徽省遭遇嚴重旱災,秋種遇到困難。省委決定把部分土地借給農民種糧種菜,所產糧菜不徵購,不計口糧。這一措施很快調動起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當年全省超額完成秋種計劃。從“借地”中得到啟發,安徽一些地方的基層幹部和農民衝破舊體制的限制,開始包乾到組、包產到戶。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風險,在包乾合同書上按下了手印。小崗村創造的包乾到戶,就是“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個辦法簡便易行,成效顯著,受到農民歡迎。四川、甘肅、雲南、廣東等省份的一些地方也放寬政策,採取了類似做法。這些大膽嘗試,揭開了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
1980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肯定了農民的改革創舉。他指出,影響集體經濟的擔心是不必要的,這些地方只要生產發展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
1982年,黨中央發出“一號檔案”,明確指出包括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在內的各種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在黨中央的支援下,以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
1982年至1984年,黨中央連續發出3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檔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向全國。這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許多地方一年即見成效,糧食產量明顯提高,幾年就變了個大樣。
到1987年,全國98%的農戶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農業生產擺脫了停滯的困境。
1982年,新憲法作出改變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設立鄉政府作為基層政權,普遍成立村民委員會作為群眾性自治組織等規定。到1984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設。這是農村經濟和政治體制的重大改革。
策劃:周紅軍
監製:朱永磊 安傳香
統籌:翟子赫 王瑩
文案:王瑩
設計:樊珊珊
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簡史》
《文獻中的百年黨史》
《中國共產黨歷史通覽》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華網新聞中心出品
【點選以下圖片進入更多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