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各個主要國家裡,德國可以說是最晚才出現的。雖然各個日耳曼族群的歷史已經至少有兩千多年了,德意志許多邦國的歷史也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但統一的德國卻直到公元1871年才建立,而這個時間比法蘭西王國最早出現的時間晚了差不多900年,比西班牙王國建立的時間晚了350多年,比英格蘭和蘇格蘭正式統一的時間也晚了160多年。那麼長期處於歐洲核心地帶,也擁有統一的主體民族的德意志地區為什麼那麼晚才實現統一?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德國的統一呢?
首先德國統一如此之晚,也可以說是它地處歐洲核心地帶的一個直接結果。在中世紀時期,今天德國所在區域以及周邊區域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但神聖羅馬帝國雖然被稱為“帝國”,其實卻只是歐洲封建體制下無數大小貴族的一個聯盟。在神聖羅馬帝國(神羅)境內,有成百上千個政治實體,每個政權實體依據其實力和歷史淵源的不同都有不同的許可權,但總體上每個實體在其內部都是自治的,而神羅的皇帝則是定期由具有資格的貴族投票,從貴族中選舉出來的。
所以雖然從公元15世紀開始,英法等神羅以外的西歐地區就已經開始逐步形成了民族國家,也就是有君主將本地逐漸統一,建立起了一個君主或者王室擁有絕對權威,相對來說中央集權的王國。但在神羅的核心地區,也就是德意志地區,之前的貴族聯盟體制仍然得到了比較完整的保持。所以到公元18世紀末的時候,光說德語的地區就還存在有300多個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這些實體大小差異極大,其中既有普魯士和巴伐利亞這樣已經形成了王國,而且領土很大的實體,也有類似奧格斯堡這樣雖然控制領土很小,但實力很強的帝國自由市,還有類似魏爾代施塔特等實力很弱、領土也很小的城邦。此外,還有好多由教區主教直接管轄的宗教實體區域,而這些實體雖然大小實力相差懸殊,但在神羅的封建體制下卻基本都是自治的,除了透過聯姻之外,大實體想吞併小實體也基本不可能,因為會遭到其它貴族的一致反對,也會受到神羅皇帝的懲罰,最終一定得不償失。
而當時德意志地區的絕大多數貴族也都是非常抗拒德意志地區真正實現統一的。這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他們每個家族都對自己領地內的事務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而如果德意志地區出現中央集權國家,那麼最多隻能有一個貴族家族掌控國家權力,多數貴族的權力就必然會受到削弱。而且一旦封建體制被打破,那麼德國也必然會像英法等國一樣,出現權力從貴族階層向財閥和中產階層的轉移,所以德意志地區的多數貴族對此自然都十分抗拒。
同時,和其它地區實力最強的邦國都有志統一不同的是,在德意志地區實力最強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卻非常抗拒統一。在神羅的體制下,哈布斯堡家族從公元15世紀之後,就基本上獨霸了神羅的帝位。當時他們在這種體制下可以確保自己始終處於神羅貴族金字塔的最頂端。但如果德意志地區被改組成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那麼哈布斯堡就一定會失去對德意志地區的控制權。
這是因為,雖然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地區長期實力最強,但他們的這種實力,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當時還控制了大量德意志以外的領土,包括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以及斯洛維尼亞等斯拉夫地區。而如果德意志地區形成統一的國家,那麼哈布斯堡王朝就很有可能發生分裂,其境內的德意志人很可能會要求加入統一的德國,而非德意志人則不可能加入,這樣哈布斯堡家族的實力就一定會受到削弱。就算哈布斯堡王朝成功地讓自己境內的德意志地區不加入德國,出現一個統一的德國也會對哈布斯堡形成巨大威脅,因此他們對此也比較抗拒。
所以當時在德意志地區,真正有意願統一,建立統一德國的其實只有實力同樣很強,而且是比較純粹德意志人政權的普魯士,以及德意志地區的社會中層和下層。普魯士希望統一德意志當然很好理解,因為他們是唯一有實力主導德意志統一,而且真正會從德意志統一中獲益的德意志貴族集團。而德意志社會中層願意統一的原因前面已經提到一點,就是一旦德意志統一,建立與英法類似的立憲政體,那麼原本處於社會中層的這個群體就會在政府中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而德意志社會的下層支援統一則主要是因為他們普遍對社會現實不滿,所以只是希望統一會帶來社會變革,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有可能得到改善。但因為希望統一的這幾種力量其實各自的具體追求差異很大,甚至存在矛盾,所以也無法形成合力,真正推動德意志的統一。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導致德意志各個邦國之間利益有很大差異。首先的一點就是宗教原因。許多朋友可能知道,神羅其實是一個和羅馬教廷深度結合,甚至是二位一體的貴族聯合。這也就意味著天主教在德意志地區也曾佔據著主導地位。但在在公元16世紀,德意志地區又成了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宗教改革催生了新教的誕生,結果很快在德意志邦國之間造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公元1618年,德意志地區因為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爆發了異常慘烈的戰爭,之後迅速引發歐洲多國介入,導致戰爭一直打了30年,這也就是歐洲歷史上人口死亡比例最大的“三十年戰爭”了。這場戰爭大約導致了整個德意志地區1/3之一的人口死亡,也在分屬天主教和新教的德意志各個邦國之間造成了巨大的鴻溝,而這種鴻溝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8世紀末。
當時,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神羅的主導勢力,所以它也很自然地成為了天主教勢力的堅定支持者。而奧地利對德意志南部地區影響很大,所以德意志南部地區也成為了天主教的堡壘。而德意志北部地區則是宗教改革運動的發源地,也是新教主導的普魯士影響力最大的地區,所以德意志北部地區是新教的堡壘。而在當時的歐洲,這種宗教鴻溝也是很難跨越的。
此外,因為宗教的隔閡,導致德意志南北方在經濟方面也分裂成了兩個陣營,雙方在工業化程度以及經濟迴圈方面差異巨大,導致經濟利益也出現了很大差別。
所以其實在德意志內部,要求統一的呼聲長期沒有強大到真正能夠促成統一的程度。而後來德意志的統一,其實外力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元1798年,神羅趁法國皇帝拿破崙忙於在埃及作戰之機,聯合英國、土耳其和俄羅斯等國組建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他們卻很快在戰場上被法軍擊敗。此後拿破崙一度控制了德意志大部的局勢,他主導對德意志地區進行了深入的改革,將一些教會直接管轄的區域全部改成世俗政體,並廢除了所有的帝國自由市,將其領土和民眾全部交給了當時已經存在的各個德意志王國管轄。
公元1806年,拿破崙在擊敗了普魯士之後,又主導建立了由各個德意志王國組成的萊茵邦聯。在此過程中,他又將德意志境內的大量小貴族的領地完全剝奪,將其併入一些主要王國。經過這一系列變故,神聖羅馬帝國完全解體。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數量也從300多個減少到了30多個,雖然拿破崙的本意是方便自己掌握德意志局勢,但這些作法卻也使德意志地區整合的難度大大降低。
而在此之後,隨著拿破崙很快失勢,德意志地區也很快擺脫了法國的影響,而此時德意志統一也擁有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最終統一意願最強的普魯士在公元1866年擊敗奧地利,將奧地利這個最大的糾結因素從德意志統一程序中清除。公元1870年,普魯士又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將阻礙德意志統一最後的外部因素予以清除,使德國最終在公元1871年1月18日得以建立。(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