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是怎麼制定出來的?為什麼中國國土面積這麼大,不像美國、俄國那樣採取多時區制,卻只採用統一的“北京標準時間”?而我國新疆為什麼又能例外,享受多出來的“烏魯木齊時間”呢?
北京市清華大學有個標誌性的景點,名為“日晷”,許多清華畢業生都會身穿畢業服,與“日晷”來張大合照,證明自己讀過清華。
在2018年的春天,清華大學日晷遭人破壞,原日晷基座東側的文字“CLASS 1920”被寫成“CEASS 1920”,字母L 上有兩道明顯刻痕,校方只好斥資修補、將基座上的E重新描金為L。
當清華學生在網路上議論到底是誰破壞日晷,目的為何的同時,隔壁的北京大學最常被懷疑。但很快北大學生加入戰場,稱:“北大的廁所馬桶也常被破壞,我們總懷疑是隔壁清華乾的!”兩校之間網路上的鬥嘴時常令人莞爾。
言歸正傳,日晷到底怎麼測量時間?《說文解字》中對於日晷這樣解釋:晷,日景也。所謂的日景,也就是日影,意為“太陽的影子”。古代人以竹竿的影子為錶針、大地為錶盤,影子的長度會隨日照變化——這就是日晷的雛形,也是現代時鐘最早的起源。
壹
國家時區怎麼劃分?各國大不同
日晷對於時間的測量,延伸出一個比較具有敏感性的話題:“太陽的影子”變化在各地不同,即“時間 / 時區”有所差異,那該以哪裡的時間為準?是“各量各的”,還是全國按照某地時間作息?
眾所周知,現代我們依照經度有著“時區”的劃分,即每15經度相差1小時;但各國卻依政策不同,可能只採用當中的幾個時區,甚至全國通用統一時間。
比如,日本、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土面積都橫跨超過一個時區,但由於跨度不算大,仍均採用統一時區,主要原因是方便管理。然而比如國土面積大到不得不採取多時區制的俄羅斯,就曾將全國劃分為11個時區。然而後來俄羅斯政府認為如此分割槽,時區管理實在不經濟,於是在2010年3月把全國時區的數量減少到了9個;近年俄羅斯當局甚至還研擬將全國時區限縮於5至7個的構想。
國土面積位列全球第4名的美國,也是個典型的分時區制國家:除了海外領地、夏威夷、阿拉斯加等地之外,美國本土共分為4個時區(東部標準時間、中部標準時間、山區標準時間、太平洋標準時間),每個時區之間都相差1小時。
不過,美國本土雖說有“4大時區”,但美國全國性的重大活動仍大多基於首都華盛頓所在地的“東部標準時間”安排,例如奧斯卡頒獎典禮或美式足球超級盃,即便舉辦地點或決賽主場在西岸,時間仍是按東部時間安排的,方便全國民眾共同收視與參與。
回到“日晷”的所在地——中國。所以,北京時間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貳
舊社會,中國曾採多時區;日治時期,臺灣島採用“日本標準時”
中國的國土面積廣大,從新疆的東5區到黑龍江省東9區,一共橫跨了5個時區。在民國初期,中央觀象臺於1918年提出劃分全國為5個時區,包括“長白時區”、“中原時區”、“隴蜀時區”、“回藏時區”以及“崑崙時區”等。
然而到了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決定全國“一律暫用同一時刻”,並以隴蜀時區為標準時。
順帶一提,當時屬於日本海外殖民地的我國臺灣島,採用的則是“日本中央標準時間”——即GMT+9 ,並非現在的 GMT+8 。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後,我國又恢復了5時區制度,但對時區劃分有所調整,並將“回藏時區”更名為“新藏時區”。而隨著臺灣島“光復”,時區也改為“中原標準時間”。
叄
北京時間其實不在北京,報時位置在陝西渭南
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方便管理,一改先前制度,採用單一時區制,以東8區的“北京時間”為全國統一的標準時。5時區劃分制,就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當西藏解放後,西藏地區也使用“北京時間”——顯然,北京時間這種各地通行的“標準時間”是方便管理。
但深入日常生活,統一時區是否有利於各個省份、自治區的政經融合?顯然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證明。
在中國,最常從新聞頻道聽到的“北京時間”,是全國在行政管理、生產、交通運輸等工作上的時間計量標準。然而,全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卻也讓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被迫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作息”,以避免遵照同一標準的不便。例如,東北人普遍在(北京時間)下午4 點左右就吃晚飯,晚間8、9點左右就準備入睡,商場和店面均“早早打烊休息”;但此刻身處青海、西藏的朋友,卻可能才剛開始吃晚飯而已。位處更為西部的新疆人,自然更為不適應。
此外,“北京時間”其實並非由“北京”發出的——因中國地域遼闊,東西相跨5個時區,於是授時中心的選擇要儘量選在靠近中國國土的“中心點”附近,且地勢開闊的地方,最終選在陝西渭南市的蒲城縣——此地距離中國“中心點”只有約100 公里,從這裡發出的標準時間訊號,也能更好地覆蓋全國。
所以真正的北京時間,其實是從陝西省發出的。
肆
新疆人例外享有“烏魯木齊時間”
但如同前面所提,由於時間與“北京標準時間”差異實在太大,造成生活作息等種種不便,在幾經折衝後,1977年新疆自治區向全區發出通知:全區工作、開會等一切作息改為採用“烏魯木齊時間”(UTC+6)。
9年後的198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決定,從當年度2月起,新疆改用“烏魯木齊時間”,凡必須使用“北京時間”的單位,在行文時要額外註明。然而,大多數人卻對“烏魯木齊時間”並不買賬,仍在日常生活中採用東八區時間,造成分別過著“兩個時間”的生活。同時,如今烏魯木齊時間只在地方上偶爾使用,地位仍無法取代東八區時間,因此新疆生活仍得適應兩套標準。
至於在我國寶島臺灣,從日治時期的“日本中央標準時間”(GMT+9);到“中原標準時間”(GMT+8),自也有其濃厚的意涵。直至2000年後,島上開始推行將標準時間。但廣播界多半直至2007年,方以“現在時間”作整點報時。
若撇開時區背後的話題不談,單討論日常利弊,贊成(改時區)者認為時區若調整為“+9”時區,夏天可充分利用陽光,冬天下班天色也不會太昏暗;反對者則認為則現制“+8”時區符合慣例,更改時區對人們沒太大幫助,調整期卻會影響產業競爭力、及延伸出許多衍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