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馬路,顧名思義是馬走的路,這是因為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和馬車,所以叫馬路,這一叫法也一直傳承了下來。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瀝青鋪的柏油馬路成了汽車行駛的道路,尤其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道路四通八達的地區,商品流通的速度就快,經濟也就越發達。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發展,有一個說法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雖然中國的公路修得很多,但是有一個現象,就是好多公路需要一年修補一次。而我們的亞洲鄰國日本的公路和我們用的都是同樣的瀝青,卻是年年新,這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速度
我們都知道一個名詞叫“中國速度”,這是中國近4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形象的總結概括。然而在快馬加鞭建設的各項工程中,一些粗製濫造的豆腐渣工程也隨著出現,公路的建設也同樣如此,上萬平方米的瀝青路面,甚至只用半天的時間就能鋪好。俗話說得好:慢工出細活。如此快的鋪路速度,必會有一些遺漏或者不符合標準的地方,所以就出現了後期經常修補的情況。
而對於日本而言,本身這個民族的人做事就以嚴謹著稱。因為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不是很豐富,所他們就喜歡精益求精的做事,不去浪費有限的資源,盡最大可能的用較少的資源辦最大的事。所以他們會經過仔細的分析、考察,才決定是否在這一地區修路,修什麼樣的路。在修路過程中注意每一個細節,甚至要先修路的一小段,進行測試合格之後,才繼續修這條公路更長的部分。雖然這條路修得慢,在我們看來是在磨洋工,但是減少了後期養護中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近些年來,中國也開始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種趕工期不重質量的做法,會得到改善。
地下管道質量
我們平時走在大街上,經常能看到一段挺好的路面被挖開,工人們在那裡維修管道,幾天過後修完再把坑填上,然後這段被挖開的路面再用瀝青修補上。這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的管道和中國的公路一樣,質量和結構都一般,所以壞了就要及時修理,這是不可避免的。
而日本的地下管道系統質量是非常高的,日本製造的商品質量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我們也喜歡買日本的汽車、電器等工業製品,像這些管道的材料與建設質量也是一樣的優秀。維修管道的次數少,路面挖的次數少,自然道路破壞的就少,這也是為何中國馬路年年補,日本馬路年年新的另一原因。
不過隨著我們向“中國質量”邁進的速度不斷加快,地下管網的建設也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先進,到處挖溝的場景應該會逐步減少。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就實現了工業化,而中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實現的工業化,所以基建質量落後於日本不可怕,必須迎頭趕上。
溝通協調能力
中國公路下面的管線眾多,但是各部門的組織協調能力並不是很理想。今天水管壞了,自來水公司就要挖水管,明天電纜壞了,電力部門就要再把路挖開。後天天然氣管道壞了,地面再次被刨開。這些部門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通知別的部門來檢修一下自己負責的部分,所以公路就像拉鍊一樣,被反覆拉開。
而日本的多部門協調工作實際上在100年前就已經開始,日本管它叫做“共同溝”。1911年日本內務省對歐洲的共溝通進行考察,1919年日本政府計劃在東京建設總長509公里的共同溝。但由於鉅額的費用問題,該計劃流產。直到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之後,共同溝又被重新提起,並開始試點。到1991年,日本成立了專門管理共同溝的部門,對各個入溝管線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以東京臨海副都心的共同溝為例,該共同溝總長1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共同溝,鋪設的管線有電話通訊線路、資料通訊線路、供熱管、供冷管、供水管、中水管、汙水管、配電線路、燃氣管和垃圾輸送管道。該共同溝全天24小時都有工作人員進行監控,運用資訊化管理方式,每一個出入口及管溝內都裝設了大量探測器和感應器,各種實時情況反映到主控制室,使得管線的內部執行情況清晰可見。
科技改變生活,同樣也能改變城市的執行方式。人類文明從狩獵採集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今天我們已經來到了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只有運用科技化的手段,才能使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質量更高。
發展的時期不同
中國自新中國解放之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發展工業化,到改革開放之前,工業化有了一定基礎,但是距離實現工業化生產還有很長的距離。改革開放之後,隨著工業化的速度飛昇,我國的目前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和計算機資訊化,正在向人工智慧化邁進。
而日本完成工業化已經100多年了,勢必積累了許多包括基建在內的實踐經驗,這是中國無法比擬的,我們的速度已經很快了,在短短的40年中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100年的道路。
相信未來中國一定會比日本的做得更好,因為日本從唐朝開始,就學習模仿我們的文化,直到宋朝被元滅了便不再學習我們。如今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早晚有一天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時候“中國質量”會涵蓋到社會建設生產的各個領域,也包括公路的建設,到那時,中國的馬路也會是年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