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際的建立與鞏固
一、秦的短暫統治,法家思想治國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亂的局面,建立起了我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為了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秦始皇施政措施:
(1)政治:創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軍政大權;
②中央設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和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③地方推行郡縣制,郡下設縣;
(2)經濟:①統一貨幣,用圓形方孔錢;③統一度量衡③開發南疆,興修靈渠
(3)文化:統一文字——小篆(→隸書)
(4)軍事:北築長城,抵禦匈奴。
(5)思想:焚書坑儒。強思想制
2.秦朝時的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秦朝疆域廣大,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至南海。
3.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後我國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秦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1)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
(2) 刑法殘酷
(3) 焚書坑儒
(4)秦二世更加殘暴
6.陳勝、吳廣起義(大澤鄉起義)——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樹立反暴政的榜樣。
(5) 爆發的原因:秦的暴政
(6)爆發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按律當斬。(成語:(揭竿而起、揭竿斬木)
(7)經過: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在攻佔陳縣後,陳勝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在秦軍強大的攻勢和缺少後援的情況下,起義失敗,陳勝吳廣被殺。
(8)滅秦: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主力殲滅。(破釜沉舟)——主力作用
7.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劉邦、項羽為了爭奪帝位展開爭戰,史稱“楚漢之爭”,劉邦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在楚漢之爭中取得最終勝利。(楚河漢界、項莊舞劍、四面楚歌)
二、漢興和強盛(崇道到尊儒的治國思想的演變)
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但經濟蕭條、社會動盪。
2、漢初重振經濟的措施(重農抑商國策):
①指導思想: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訓,採用道家思想,實行
政策:
a、下令“兵皆罷歸家”、釋放奴婢為平民(增加了農業勞動力)。
b、輕徭薄賦:減輕賦稅、徭役、兵役。
“文景之治” (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
①原因: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農抑商,輕徭薄賦,減刑、重視“以德化民”,提倡勤儉治國
②結果: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稱“文景之治”。
3.漢武帝期——間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漢武帝促進大一統採取的措施:
(1)政治上——解決王國問題、打擊地方豪強地主
①頒佈“推恩令”:聽從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②設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豪強,強化監察職能。
影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
(2)思想上——解決百家橫流,思想紛擾問題。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推行儒學教育,舉辦太學;
影響:實質是加強集權制,把儒家思想改造成忠君守禮的封建正統思想,以利誘(重用儒生)和教育(興太學)為手段,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經濟上——解決富商巨賈控制財權問題。
鑄幣權收歸中央(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軍事上——解決匈奴侵擾問題
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衛青、霍去病取得漠北戰役決定性勝利。
三、絲綢之路(開放的國度)
1、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出使是為了訪問西域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兩次出使為開通陸路絲綢之路奠定基礎。
3、經營西域:①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都護府設在烏壘城,總管西域事務,標誌著西域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今新疆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東漢的班超出使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
4、陸上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等,從長安透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物品、文化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路線:西安一河西走廊一一今新疆地區(西域)——西亞(安息)一—歐洲(大秦)作用: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5、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路線: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斯里蘭卡。
四、東漢的興衰
1、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漢滅亡。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2、光武中興:到光武帝統治後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具體措施:(1)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
(2)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3)合併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汙吏。
3.東漢中後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把持朝政,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民不聊生。
4.黃巾起義:時間:184年;領導人:張角;成立組織:太平道;結果:歷時9月被鎮壓;
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東漢政權土崩瓦解。
五、兩漢的科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