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638期。在我軍十大開國元帥當中,彭老總高居第二位,林帥則位居第三,兩人似乎差別不大。戰爭年代,彭、林二人的戰功也十分突出,都是元帥當中非常能征慣戰的,打過的硬仗極多。但是在1950年抗美援朝前夕,兩人對待主席決策的態度卻有很大差異:彭總堅決力挺,林帥則有很多顧慮,不願出任統帥。當然,也有個人傷病的因素。為什麼兩人在這件事上的反應,差別這麼明顯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性格因素。林帥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尤其是解放戰爭中,他指揮的四野部隊往往佔據優勢兵力,因此在戰術打法上趨於穩健。這從遼瀋戰役攻錦階段時的反覆,就能夠看得出來。林帥在三大戰役後談及自己的作戰思路,曾經和華野的粟司令有過對比:從紅一軍團開始,我對中央負有使命和保衛之責,如果沒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往往不敢打仗;粟則不同,有五分機會就敢打,而且能勝。這句話是在褒揚粟司令的軍事才能,實則也是對自己帶兵風格的一種分析和總結。
遼瀋戰役時,東北野戰軍在戰前就有七十萬野戰部隊,加上二線兵力超過了一百萬人;到了1950年中期雄踞中南之時,林帥更是掌握150萬大軍,在其他戰區統帥那裡是從來沒有過的富餘條件。抗美援朝戰爭我軍總體上是以弱敵強,這並非林總最擅長的作戰模式,因此在軍情判斷上也趨於保守。
林總的大兵團指揮經驗確實十分豐富,按理來說是出任志願軍統帥的理想人選。但在抗美援朝戰爭前的個人預判方面,出現了偏差,不願掛帥。除了對敵我態勢對比的因素外,還有他對戰爭影響的考量。林帥在會上提出:即使打勝了,為了朝鮮這幾百萬人的國家,把新中國的基礎打爛了,也不值得。這是對於新中國建設前景的擔憂,儘管這種想法有些片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就是彭老總。解放戰爭時期彭總指揮的西北野戰軍,直到1949年軍改結束後,補充上來自華北的18和19兵團,才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野戰軍”,在此之前只有15萬多兵力,是同時期的四大野戰軍中規模最小、裝備最差的。彭老總打仗,過慣了“苦日子”,卻善於以少打多、以弱敵強。解放戰爭中憑藉西北的弱勢兵力,牽制胡宗南二十多萬中央軍及青年二馬,總體上勝多負少。
彭老總性格霸氣剛烈、勇猛無畏,他具體的軍事指揮特點也是大開大合,跟林帥並非一個路數。主席在1950年10月提出出兵決策時,彭總的態度十分果決:之前長期以少打多,尚能有如此霸氣,如今指揮志願軍眾多精銳部隊入朝,他還能怕美國人不成?因此彭總欣然領命,沒有任何抗拒推脫之意。
其實兩人態度上的反差,還存在一個隱性的因素:抗美援朝初期無法預判戰爭將要打多久、規模要變多大,新組建不久的東北邊防軍,就是目力所及的志願軍入朝兵員。而早期邊防軍的4個軍: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和四十二軍,都是清一色的第四野戰軍老牌部隊。林帥指揮四野多年,是有非常直觀的感情的,預計到這些嫡系部隊入朝之後可能出現的巨大傷亡,難免有不忍之心,從這一點上多少也影響了出兵決心。當然,不能單純地從兩位軍事統帥的入朝態度,去評價其軍事水準的高下。林總穩健的作戰風格,在人民軍隊歷史上也贏得過很多重大戰役,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