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那非宋孝宗莫屬,《宋史》讚美道:“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他在內政上積極改革,讓南宋進入了“乾淳之治”的繁盛狀態。在軍事上,他也主動推動北伐事業,試圖收復中原。然而,宋孝宗在位生涯,有大半時間都只是一個半傀儡的皇帝,只是宋高宗的提線木偶罷了。受他人牽制,宋孝宗的宏圖大業沒有得到了推行,最終還是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讓人無比惋惜。
一,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
北宋是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但是趙匡胤的子孫卻未能當上北宋的皇帝。976年,趙匡胤之弟趙匡義發動了政變,僭越稱帝,也就是宋太宗,從此宋朝江山轉移到了太宗系子孫中。977年,宋太祖下葬後,司天監苗昌裔私下對內侍王繼恩說:“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997年,宋太宗去世,王繼恩、李昌齡等謀立太祖之孫,趙德昭之子趙惟吉為帝,可事敗被殺。經過了這些變故,“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的傳言卻在民間傳播開來。
1126年,金兵進攻東京開封,趙德昭五世孫趙子崧起兵勤王,試圖自立為帝。然而,趙構搶先稱帝,趙子崧也決定歸附宋高宗。待宋高宗稍微安定後,就開始清算趙子崧之前的行為,將之流放到嶺南。偏偏宋高宗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面對金國的入侵,他只能苟且偷安,甚至不惜稱臣納貢。在這樣的環境下,“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的傳言在民間更是傳得沸沸揚揚。
或許這是天意,宋高宗在南逃過程中,被金兵嚇破了膽,失去了生育能力。孟太后甚至認為,徽欽二宗被俘,高宗不能生育都是太宗奪位帶來的報應。當時的朝廷上下,包括宋高宗本人也開始相信“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是天意,因此要決定立太祖之後為嗣。
1129年,宋高宗開始在太祖後裔中選擇繼承人,初步考察物件趙伯琮、趙伯浩二人,二人進宮後,有一隻貓經過,趙伯浩用腳踢開了貓,而趙伯琮拱立未動,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面試過程。高宗認為,趙伯浩性格輕浮,趙伯琮相對沉穩,於是就初步將趙伯琮定位了培養物件,並改名為趙璦。
不過,宮中之事瞬息萬變,趙璦的繼位之路,依然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當時,趙璦只有六歲,就交給妃子張婕妤撫養。不久,吳才人為與之爭寵,也請要養育一子,於是高宗選趙伯玖入宮,賜名趙璩。於是,立嗣之爭演變為了後宮之爭。後來,岳飛、趙鼎等主戰派人士多次催促宋高宗立趙璦為嗣,但是都沒有被同意。秦檜執政時期,他極力支援趙璩,朝廷無人敢議此事。於是,趙璩就成為了求和派的支援物件,而趙璦則自然代表著主戰派。看似一場普通的立嗣問題,實際上卻牽扯到了後宮和朝廷上下的利益之爭,十分複雜。
1155年,秦檜去世,大臣們再次建議立趙璦為帝,宋高宗也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在最後一輪考察的時候,宋高宗給趙璦、趙璩給賜宮女十人,後又召回進行體檢。考察的結果趙璦不近女色,於是他成功獲得了宋高宗的青睞。1160年,完顏亮準備大規模入侵南宋,宋高宗被迫全面啟用主戰派,趙璦也正式被確立為皇子,又賜名為趙瑋,後又賜名趙趙昚,立嗣之爭結束。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宣佈退位,成為太上皇,趙昚繼位為帝,是為宋孝宗。
二,張浚北伐和隆興和議
完顏亮發動全國之力之力進行南征,導致後方不穩。1161年,完顏雍在遼陽稱帝,金國出現了二主並立的情況。同時,契丹人移剌窩斡發動了獨立運動,北方舊宋百姓也出現了起義,著名詞人辛棄疾就在這時候參加了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然而,宋高宗沒有選擇金國內亂時期北伐,使得南宋錯失了收復中原的大好良機。
宋孝宗繼位後,力圖收復中原,開始著手北伐戰爭。他在朝廷排斥求和派,重用主戰派,為岳飛平反。1163,金國內亂平定,金世宗派遣使者向南宋提出了恢復紹興和議的約定,並要求南宋歸還採石之戰期間攻佔的淮北之地。宋孝宗於是啟用主戰派的張浚,對金國採取強硬政策。
同年三月,金國派遣大軍進攻淮北。五月,張浚命宋將李顯忠、邵宏淵率軍六萬北上迎戰。然而,宋軍一開始就出現了不和的局面。李顯忠部很快就佔領了安徽靈璧,而邵宏淵所部卻圍攻虹遲遲不下,於是李顯忠遂率部助攻,守將便立即向李顯忠投降,這引起了邵宏淵的忌恨。此後,宋軍乘勝北上進攻宿州,李顯忠再次擊潰了金兵。經過此戰,李顯忠名聲大起,被任命為了淮南招討使,邵宏淵只是招討副使。
不久,金國將領紇石烈志寧帶10萬精兵進攻宿州,李顯忠主動迎擊,惡戰開始。而邵宏淵則不想出兵相救,而是坐觀虎鬥,最後乾脆乘夜逃跑。在戰鬥的關鍵時刻,邵宏淵又散佈謠言,說金國20萬援軍即將到達,搞得宋軍人心惶惶。最終,李顯忠不得已而南退,金國也發現宋軍撤退了,也非常意外,認為這是一個圈套,不敢追擊。此戰,被稱為“符離之戰”,其失敗的主因是將帥不和,同時也說明了宋軍對金兵還有害怕心理。
符離之戰失敗,求和派勢力又開始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於七月出任右相,與左相陳伯康都主張求和。金國方面,經符離之戰後,也認識到南宋軍隊戰鬥力在恢復,難以消滅,於是就降低了要求,稱可以改宋金之間的君臣關係為叔侄關係,並減少一定的歲幣。但是宋高宗不想放棄淮北土地,拒絕和談。
這時候,太上皇宋高宗出面了,他要求宋高宗接受金國的提議。正在南宋君臣爭論不休之時,金兵已經佔領了淮南,兵臨長江,大勢已去。當年十二月,南宋和金國再次達成了協議,史稱“隆興和議”。雙方約定:“正皇帝之稱,為叔侄之國,歲幣減十萬之數,地界如紹興之時”。和紹興和議相比,隆興和議提高了南宋的地位,開始和金國平起平坐。但是總體而言,此合議依然是一個喪權辱國的合議,代表了南宋的軟弱無能。
隆興和議的達成者表面上是宋孝宗,實際上的操作者卻是宋高宗。宋高宗雖然退位,但是他在關鍵時候往往會限制宋孝宗,讓宋孝宗成為了自己的提線木偶,這就是宋孝宗的悲哀。
三,乾淳之治的開創
隆興和議雖然相對恥辱,但是也結束了宋金的對抗局面。此後的四十多年,兩國一直保持和平的狀態,這給南宋的經濟開發,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宋孝宗也在此階段勵精圖治,開創了南宋的盛世——乾淳之治。
和北宋相比,南宋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權臣太重,南宋出現過秦檜、賈似道等權臣,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屈辱。宋孝宗吸取了秦檜專權的教訓,嚴防宰相發展個人勢力。他重用副宰相參知政事,對正宰相形成了很大的牽制。在監察制度上,宋孝宗加強臺諫官的監察職能,並將之作為監察宰相的主要機構。當然,宋孝宗本人也是非常勤政,這當然是的權臣沒有機會控制朝政。
宋室南渡後,國家失去半壁江山,財政更加困難。宋孝宗則按照的“熙寧變法”的思路,大規模整頓治理,裁汰機構。1186年,臨安府罷逐青吏三百多人;1188年,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宋孝宗還嚴格限制恩蔭數目,縮減各級官員蔭補的數量。在軍事上,宋孝宗對井隊進行了整頓,推行義兵制(類似於現在的義務兵),“籍民家三丁取一,以為義兵,授之弓弩,教以戰陣,農隙之時,聚而教之。”此舉也是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王安石的“保甲法”,大大緩解了財政上的困難。
在經濟領域,宋孝宗主要推行休養生息。在位期間,宋孝宗多次下令減輕賦稅。南宋初期,朝廷經常提前徵收本稅季的田賦,稱為“預催”。例如夏稅徵收的時間是八月,但是稅務部門卻要求必須在七月底徵收完畢,後來甚至提前到了四月、五月。1177年,宋孝宗下令,如果戶部缺錢,可以先到國庫借60萬貫錢,禁止向百姓提前徵收,違者嚴懲不貸。此舉終於解決了南宋的預催問題,使得“民力少寬,公私俱便”。
宋孝宗非常重視修建水利工程,他提出“勉農桑,盡地利”,水利不修,失所以為旱備” 。史稱宋孝宗期間,“水利之興,在在而有,其以功績聞者既加之賞矣,否則罰亦必行,是以年穀屢登,田野加闢,雖有水旱,民無菜色”。這些讚美之詞雖然過於誇張,但是也能夠反映該時期經濟得到了恢復。
在商業方面,宋孝宗正式將紙幣作為了法定貨幣之一。南宋偏安一偶,缺乏銅錢,民間貿易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南宋於1160年設定“行在會子務”,發行會子,會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紙印製的紙幣,也稱楮幣。隆興元年,會子上蓋“尚書戶部官印會子之印”使得會子正式成為了國家法定貨幣。宋孝宗非常重視會子的保值工作,不濫發紙幣,使之和銅錢使等值,這無疑是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
在思想學術上,宋孝宗採取了兼收幷蓄、百家爭鳴的政策。當時有理學和新學之爭,宋孝宗不會刻意打擊其中一派。1168年,太學錄魏掞之攻擊“王安石父子,以邪說惑主聽,遊人心,馴致禍亂”,請宋孝宗廢除新學。此舉違背了百家爭鳴的政策,魏掞之被貶出了京城。在這種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下,沉寂三十多年的蘇氏蜀學也復興了。在該時期,宋學進入了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等思想家,也有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針砭時事的詩人、詞人。
宋孝宗創造了乾淳之治,但是他依然感覺鬱郁不得志。隆興和議後,宋孝宗時刻也沒有忘記收復中原故土。1172年,他對丞相虞允文說:“丙午(靖康元年)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他重用取得采石之戰勝利的虞允文,制定了進軍陝西,會師河南計劃。宋孝宗說:“若西師出而朕遲迴,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迴,即卿負朕。”但是,虞允文在1174年操勞過度而病死,享年六十五歲,宋孝宗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大臣。而宋高宗直到1187年才去世,此時的宋孝宗已經年過花甲,早已沒有了北伐的志氣。1189年,金世宗去世,金章宗繼位。宋孝宗不願對後輩稱侄,於是選擇退位。1194年,一代中興之主宋孝宗病逝,我想他的遺憾和陸游、辛棄疾、張浚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