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是什麼樣子的?“作家中的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裡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美國作家羅斯·特里爾則說:“中國的革命始發於圖書館。”博爾赫斯在圖書館工作了一輩子,而在北大圖書館工作則是教員年輕時重要的人生經歷。
歷史上如老子、司馬遷、班超、李大釗、沈從文等也都有在圖書館工作的經歷。
當然,這些人在眾多的圖書管理員中是少數,更多的圖書館從業者是普通人。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們又是不普通的。因為他們每天都會讀書,而書是人類智慧的集結者和傳承者。這樣的人,即使無法成名成家青史留名,也會如毛姆所說:“有讀書習慣的人,等於擁有了保護自己的避難所,幾乎能避免被人生的一切不幸傷害。”
這些傷害包括戰爭嗎?
《巴黎圖書館》也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壹
1939年2月的巴黎,年輕姑娘奧黛爾特別喜歡讀書,希望擁有一份在圖書館的工作。她到離家不遠的亞米利加圖書館面試。她經常去那裡讀書,喜歡那裡的人,更喜歡那裡的書。
雖然當時的普通法國人尤其奧黛爾的父母,希望她能早點結婚,而不是拋頭露面去工作。在女性地位方面,別以為西方會比我們先進多少。他們同樣認為,女人不需要工作,經濟上完全依靠父親或者丈夫才是“婦道”。
但奧黛爾是喜歡讀書的女孩。她覺得自己應該有更多的自由,而擁有一份工作,有自己的勞動所得,是獲得自由的基礎和開端。而且,她也不喜歡父親每週日帶到家裡的小夥子們。
愛讀書的女孩運氣都不錯。奧黛爾通過了面試,也和一個叫保羅的小夥子互相看對了眼。
可是,戰爭開始了。奧黛爾的雙胞胎弟弟參了軍,德國人佔領了巴黎,來到了圖書館。很快就傳來了弟弟被俘的訊息。
貳
1983年的美國蒙大拿州弗羅伊德小鎮,七年級學生莉莉對隔壁的古斯塔夫森太太很好奇。周圍人叫她“二戰新娘”,說她是法國人。雖然她從1945年開始就住在這裡。可是,她很少和人交往,顯得格格不入。古斯塔夫森先生已經去世很多年,她始終一個人。
莉莉偷看過古斯塔夫森太太的家,發現客廳裡的傢俱都是外國貨,非常精緻。更加與眾不同的是,她家有很多書。莉莉還偷看過她家的郵筒,發現她叫奧黛爾。這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名字,讓莉莉對法國對巴黎充滿了各種美好的想象。
於是,莉莉大膽向老師提議更改作業內容,把關於一本書的報告,換成關於法國的報告。接著,莉莉敲開了古斯塔夫森太太的家門……
莉莉開始跟奧黛爾學習法語,奧黛爾則在莉莉母親不幸去世的時候,陪伴著她。很快,莉莉有了繼母,有了兩個小弟弟,父親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
叄
戰爭對奧黛爾來說,是街口盤查的德國人,是受傷被俘的家人,是日漸減少的讀者,是被迫離開的同事,是恐怖,是飢餓,是無法預知的明天。但更令奧黛爾膽戰而無措的是告密和背叛。
經歷了戰爭的奧黛爾明白,愛不是耐心的,不是仁慈的,愛是有條件的。離你最近的人可能會背叛你,會為一些看似毫無意義的事情跟你說再見,你只能依靠自己。
奧黛爾對閱讀的熱情與日俱增,因為書籍不會背叛。
可是,書到底能給人帶來什麼?
書是避難所,是能量的聚集處,是茫然無助時的一束光亮,是泰坦尼克沉沒前羅絲抓住的那塊木板。但在很多人眼裡,書似乎還應該能換點別的。
肆
很多人稱讚法國影片《優雅的刺蝟》。一個肥胖貧窮的中年女門房勒妮,平時冷漠刻薄,和有錢的房主們鮮有交流。但在她逼仄破爛的門房裡,她滿足而優雅。因為那裡堆滿了書。
書是貧窮醜陋的門房勒妮的避難所。但在創作者看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書應該能帶來更多的有形的財富。比如一個有權有錢,看著還算健康的喪偶老男人。
男人憑藉自己閱人無數的雙眼,很快發現勒妮的與眾不同之處。於是他們從吃飯開始不斷升溫感情。
但是,創作者最終還是不相信,勒妮僅憑讀書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於是,她出了車禍。
更暴露創作者意圖的是,心儀勒妮的男人是個日本人——別說法國人了,英國美國這些白人也是根本不屑於和她多說一句話的。而且,勒妮只有放下書,換上富豪為她準備的豪華禮服,才能參加上流聚會。
當然,勒妮很喜歡這些昂貴的東西,以及身著華服的自己。這些都是讀書無法得到的。或者,也是讀書間接帶來的。但終究還是什麼都沒有。
伍
生活中喜歡讀書的大多數人,和奧黛爾和勒妮一樣是普通人。他們沉迷讀書,知道哪本書可以修補一顆破碎的心,哪本書適合假日,哪本書適合一場冒險。
但他們並沒有因為讀過很多書而變得通常意義上的大富大貴,他們依然要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大如戰爭的亂世,小如寒酸的衣著。但他們的內心是豐盈的,是充滿勇氣的。就像奧戴爾經常引用的《小婦人》中的話:我不害怕暴風雨,因為我正在學習駕駛我的小船。
這種豐盈和勇氣外人很難察覺,也許只有像莉莉和芭洛瑪(勒妮的忘年交)這樣純潔的孩子,才能開啟她們的心門,獲得豐厚的心靈的滋養。也許還有偶遇的日本隱形富豪,能得到靈魂伴侶般的慰藉。
奧黛爾對莉莉說:“滿足人的心靈的,不是蜜糖而是文學。書不會撒謊也不會偷竊,我們可以依靠它們。”
《巴黎圖書館》本身也印證了這句話。作者珍妮特·斯凱斯琳·查爾斯是美國新銳小說家,曾在巴黎街頭和圖書館做過將近10年的漫遊和研究。這部小說的靈感就來源於查爾斯在巴黎亞米利加圖書館做專案經理期間,瞭解到的一段真實的歷史。書不會撒謊也不會偷竊,我們可以依靠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