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縱橫恣肆,讀起來非常暢快。我們學過的就有《石鐘山記》、《赤壁賦》等經典名篇,其中最最令人映像深刻的恐怕就是《記承天寺夜遊》了。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只有85個字,卻是非常令人喜愛的千古名篇。
這篇文章寫於元豐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此時,蘇時被貶黃州已是第四個年頭。在這四年裡,他在困境中反覆思考人生的意義,逐漸從貶謫的痛苦中恢復過來,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榮辱,曠達超然。這篇文章呈現的就是一個曠達超然的蘇軾。
一、溫暖的友情
蘇軾對很喜歡朋友,他總是以最真誠的心對待朋友,他曾說過,他眼底沒有一個壞人,所以他常被朋友傷害,但也常得朋友救助。
來到了黃州,他以前的朋友已經不在身邊,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朋友,張懷民就是其中之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天夜裡,蘇軾見月色很好,就起來賞月,一個人太無聊,於是去承天寺尋好友張懷民,於是兩人便在承天寺中庭賞月。
這樣的友情,自有一種溫暖的力量,無聊的時候有一個人陪著,不是一起去花天酒地,不是一起K歌玩樂,而是一起散步賞月。
這樣的友情,遠遠勝過嘴止豪情萬丈義薄雲天的朋友。
二、空靈的描寫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對月色的描寫,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就將月色寫得空靈入妙,將月色比作積水,將竹柏比作水藻,靈動飄渺,人於其間就像在悠遊天地,其中蘊含了莊子逍遙遊的思想核心。
三,通達的人生哲理
面對這樣美好的月色,蘇軾感慨道,這世上哪裡沒有這樣美好的月色呢?但是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閒人罷了!
蘇軾年少成名,內心是有致君堯舜的人生抱負的,在黃州四年,他終於接受了自己“閒人”的身份,並找到了“閒人”的人生價值。
人生的境遇,往往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自己能控制的就是,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很多時候,都是毫無目的的忙碌,此時,不妨做個“妨人”,讓心閒下來,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賞一夜美好的月色。
來源:書香十里
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