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雙減”政策正式落地,有效避免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失控狀態。隨著開學季的到來,校外輔導機構更是被上了層層“緊箍咒”,門可羅雀,一反常態。但是,上海部分小學開始推廣晚託班,原本四點左右放學,現在增加課後服務和晚自習,均由學校老師負責。
眾所周知,“雙減”政策的初衷是減輕孩子的負擔,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根據教育部的指示:學校要加強素質教育,要真正從“唯分數論”轉向服務學生的全面發展。“雙減”政策實施後,孩子們滿心歡喜,卻萬萬沒想到要在學校待更長的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6點,十幾個小時,沒人問問孩子喜不喜歡。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晚託班甚是欣喜,感覺減輕了不少負擔。但是,作為老師,無形之中增加了時間和精力的成本。雖說老師可以“彈性上下班”,但是理論和現實的鴻溝無法逾越,很多現實的考量讓“彈性上下班”制度束之高閣,難以踐行。比如很多學校連代課老師都請不到,“彈性空間”從何而來?如此之後,晚託班的重任自然而然又落在了老師身上。
在學校晚託兩小時,基本都是在教室寫作業。之後呢?只是坐著,不能交頭接耳,不能隨意走動,孩子肚子餓了也只能等著。有網友說,為何不讓孩子在晚託的時間內接受像音體美這樣的素質教育課程?首先,只要是在學校,老師就得對孩子們的安全負責,這是最重要的。要是不在教室去操場,孩子打鬧磕磕絆絆出問題,這個責任誰來負?其次,音體美的老師在平時本就課程比較多,現在晚託還需要鉚足馬力,加班加點,放開老師的個人情況先不說,課程的效果會很好嗎?可能真不一定。況且很多學校並不具備這樣的硬體和軟體條件。
其實,不可否認的是孩子三四點下課很多家長都沒有到下班時間,確實也沒有時間來接孩子。那麼放學後孩子的安全問題又再一次成為聚焦點,家長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或者金錢成本來接送孩子。但是,有的家長覺得與其讓孩子在教室上“牢獄式”的晚託班,還不如把孩子接回家,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此看來,老師有老師的難處,學校有學校的難處,家長也有家長的難處。但是如此一項民生工程,怎麼就讓老師身心俱疲,學生有苦說不出呢?
首先,國家的政策是“保證課後服務時間”,晚託班全覆蓋不是強制所有學生都參加,而是小學初中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都要開設晚託班。根據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課後服務必須堅持學生自願參加原則,不得強迫學生參加。”
其次,晚託班的初衷是解決一些家長因為工作忙無法按時接送孩子的情況,切不可本末倒置,拿來上課刷題“搶”分數。如果這樣,承擔後果的還是老師和孩子。一方面,每個班都上課,那老師就不得不在本來已經下班的時間全力以赴,因為評獎評優最後還得看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孩子們也吃不消,高密度高強度的超負荷運轉只會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取得的效果也適得其反。更何況,晚託班若是上課,結束後老師還得繼續批改作業,進一步增加了工作量。
同時,老師也是為人父母,也不能對家裡不管不顧。筆者相信,“雙減”一定是一項惠及民生的政策,一項真正為孩子為老師考慮的政策。但孩子“雙減”切不可讓教師“雙增”。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重關懷,但急於求成只會“揠苗助長”,同時還苦了“揠苗人”。究其根本,只有在老師和學生都自願的情況下,晚託班才沒有失去它本來的意義。同時,還需要完善“雙減”的落實制度,下面的執行部門萬萬不可曲解政策本意,自行添油加醋。只有這樣,“雙減”政策作為義務教育的“一劑良藥”,才能讓老師、家長和孩子都有所裨益。
文/肖凡 (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