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淮海路附近一間小學教室裡,由於父母下班晚,每天,有一個小女孩都是全班最後一個回家的人。班主任陳佩玉老師就一直陪著她做作業,聊天,直到華燈初上,把她交到父母手中。陳老師的身影瘦瘦小小,卻給一個6歲孩子帶來了無比的安全感。於是,夢想的種子在女孩心間種下——將來,我也想做一名像陳老師一樣的好老師,溫暖小孩子們的心。
很多年過去了,女孩真的如願做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又當了校長。家長們叫她“秒回”校長——不僅手機幾乎24小時開機,方便聯絡,即便去外地出差,也會努力訂當晚機票“秒回”上海,只為第二天一早又可以在學校迎孩子們上學;孩子們叫她“雲朵媽媽”,每個孩子畢業了,都會收到一張印有她微訊號的卡片。她告訴孩子們:“無論你們到哪裡,無論你們遇到什麼,夥伴在,老師在,雲朵校長在,讓我們彼此留存聯絡方式,快樂時分享,難過時分擔,思念時相聚見面,無法見面時雲端團聚……小云朵們,加油!”
這位永遠都“在”的“雲朵媽媽”,便是上海市特級校長、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
她的評語 比孩子的作文還長
“雲朵”,是吳蓉瑾的微信名。她愛雲,朋友們就經常拍下各地雲捲雲舒的美景,送給她。她的辦公桌旁,擺著一溜高矮胖瘦的3D列印“雲朵寶寶”。她說,這是她的寶貝們,每朵雲都不一樣,但都是世間的寶。
她喜歡當一名語文老師,即便現在同時兼任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校長,需要黃浦、嘉定兩頭跑,每個月,她仍會堅持批閱一個年級近千份作文。她說,這既是為了把好教育教學質量關,更是為了時刻知道,她的“小云朵”們,究竟有哪些喜怒哀樂。
她不僅誇讚“小白雲”的輕盈美麗,更會在“小烏雲”低垂欲雨時提醒他,別忘了,你鑲著金邊,你的背後藏著一道光。
她的辦公室抽屜裡,藏著一疊作業本。那是孩子們留給她作紀念的隨筆,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晴雨表”。吳蓉瑾希望孩子們真實記錄下自己的心理狀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就像一份特別的天氣預報,“快樂像晴天,煩惱雨綿綿,小秘密就像太陽躲雲間”。
圖說:孩子們的本子上留下了吳蓉瑾具體的寫作指導以及毫不吝嗇的彩色貼紙 採訪物件供圖/下同
於是,本子上留下了吳蓉瑾具體的寫作指導——“揪”錯別字,圈劃好詞好句,耐心地示範寫作,一點點教孩子們如何把句子說得更通順,讓表達更細緻,用詞更精準。孩子們更期待的,則是吳老師聊天式的“筆談”,以及毫不吝嗇的彩色貼紙。
圖說:吳老師用紅筆寫就的評語,時常比孩子用鉛筆寫就的文字還長
吳老師用紅筆寫就的評語,時常比孩子用鉛筆寫就的文字還長。“寶寶”“我的xx(孩子的小名)”是最常見的稱呼。
有孩子告訴吳老師:“我終於參加三模小組活動,心裡太高興了。”
吳老師鼓勵孩子:“你能參加三模,要好好學哦,我還希望你去參加比賽呢!不過小戎戎的膽子要大一點,就像今天課上的發言,你說得多好呀!只是聲音太輕。膽子大一點,記住,有我呢!”
有孩子告訴吳老師:“今天到醫院去開刀,心裡特別緊張,後來看到女醫生特別和氣,我就放心了。開完刀後,照鏡子發現下面有三條黑線,是縫的針,好痛啊!”
她毫不吝嗇自己的心疼:“寶寶為什麼要開刀,是因為鼻子底下有顆小痣嗎?很痛嗎?看你這麼寫,吳老師的心都疼了。別吃醬油的東西,不要激烈運動,少出汗。”
有孩子做作業累了吐槽:“今天的作業真多,真累。”
吳老師關切地詢問:“寶寶病好了嗎?你幾天沒來,看著你空空的座位,老師真有點想你了。那個坐在後排的,很認真聽課的小男生怎麼沒來?病全好了嗎?還要注意休息哦!如果作業多,可以以後再補,休息好才好!”聽完孩子的抱怨,她又去做了調查,當晚的各科作業量是不是真的太多了,怎樣去精簡。
孩子們甚至不怕向吳老師“坦白”自己做的錯事,換來的是吳老師的溫柔言語:“儘管我的寶寶做了一件錯事,但是你能夠在晴雨表裡把這件事告訴我,吳老師很欣慰,你的勇於認錯讓我十分欣賞。寶寶,可怕的不是無知,可怕的是虛假。因為一次的弄虛作假,可能帶來永遠的不信任,這樣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希望你能記住這件事,別再犯了,好嗎?”本子交回來的時候,孩子在一旁寫下承諾:“吳老師,我一定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孩子們也不怕給吳老師挑刺,比如,一次,她的字潦草了一點,“話不長”乍一看有點像“活不長”,被孩子調皮地圈了出來。第二天,她認真訂正,並趕緊認錯。“是不是老師寫得太潦草了,我寫的是‘話’字,抱歉了!”孩子大筆一揮,回覆:“沒關係!”
“長大以後你才會發現,這樣一個可以完全信賴、毫無保留分享自己喜怒哀樂的人,其實很難得,很珍貴。你會覺得是老師是在乎你的,亦師亦友。”如今正在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攻讀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博士沈嘉昀說。
他記得,小學一次考試,他忍不住在桌下翻了語文書,被吳老師逮個正著。課堂上不動聲色,給他留了面子,課後,單獨找他到辦公室嚴肅談心。當時,小沈覺得,吳老師一定是練過“讀心術”——那段時間,小沈受傷了一直忍著傷堅持上學,於是,吳蓉瑾沒少在課上表揚他,“晴雨表”上,在給小沈媽媽的留言中,她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有時候我們怕批評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現在才明白,太多的表揚有時也成了一種壓力,因為一直在全班面前對小嘉昀的堅強表示讚賞,所以他也許覺得,考不好很尷尬……我知道這個孩子的根底是很好的,很正直的,他一定會改的。”
”我之前老會忘記交做作業,她就專門讓我去校長室把語文作業全都交給她,我就‘偷聽’程校長和她討論學校的大小事……她鼓勵我們寫新聞稿當小記者,寫得好每100個字還有獎勵!我就記得那時候我就瘋狂寫爭取致富……”沈嘉昀說,小學的記憶雖然模糊,但肯定的是,吳蓉瑾在他心裡,不僅是“老師”,因為做了太多的“份外事”。
愛的校園 每個人都會被看見
她總是把學校稱作“愛的校園”,從2004年起,針對孩子們不敢表達、不會表達、不願表達的特點,老校長程華帶著團隊開始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2011年,年輕的吳蓉瑾接過接力棒,繼續用情感為校園升溫。
她帶著團隊將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和情感表達能力。每週的學校課程之餘,她都利用15分鐘的時間,親自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開設了上百節情感教育示範課。“朋友不理睬我怎麼辦?”“考試前太緊張怎麼辦?”話題細碎,卻戳中孩子們成長“痛點”。
最難觸碰的生死話題,在吳蓉瑾的課堂上,也被認真地討論過。那是8歲女孩萱萱留給世界的最後一段文字,“秋天來了,小雨點看見小樹葉一天天枯萎下去,心裡很難過,每天都在哭,小樹葉用最後的力氣安慰小雨點說,你不用擔心,明年我會再回來的!”萱萱突發疾病,大年初二一整天,她和程校長在醫院陪著萱萱度過生命中最後一個春節。孩子們為萱萱發起愛心義賣,給萱萱寫信,沈嘉昀的信,吳蓉瑾至今仍保留著。那是安徒生童話《一個豆莢裡的五顆豆》的續寫,他告訴萱萱,自己的親戚也得過這麼嚴重的病,但是很樂觀堅強,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化療,現在仍然很快樂!
然而, 最終,萱萱還是沒能戰勝病魔。她離開後,吳蓉瑾重新翻開萱萱的“晴雨表”,發現每一個摺紙愛心和五角星可以開啟,寫滿了“吳老師,我愛你”“吳老師,我想你一直是我的老師”。
看到萱萱空落落的座位,全班孩子有難過,有害怕,有懵懂。吳蓉瑾告訴孩子們,要記住的,是萱萱留下的感動,要學會的,是珍惜身邊的人。
吳蓉瑾工作強度大,一天沒有幾杯咖啡撐不下來。有一段時間,她突然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周圍的人問她,是否身體有問題,她總說,那是個秘密。一年多後,大家才漸漸知道,那是她和一個孩子的約定——有一陣,孩子情緒不好,吃不下飯,她和孩子約定,“你把你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我戒掉最愛的咖啡。”差不多400多天後,那個面色紅潤的孩子,回來了。吳蓉瑾說,為了這份“小美好”,這個考驗,值得。
吳蓉瑾愛發朋友圈。
朋友圈中的吳蓉瑾,是“曬校狂人”。每天零點,她總是準時打卡,給當天過生日的教職員工送上祝福,除了老師,更包括每一位保安、保潔師傅。黃浦、嘉定兩所學校200多人,一個不落。
朋友圈中的吳蓉瑾,是“技術達人”。她帶領團隊打造“雲課堂”,率先在全市中小學將平板電腦引入課堂。雲手表、雲筆、雲隨行……酷炫的裝備背後,有著她深入的思考——一切的科技,必須是有溫度的,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更便捷地讀懂孩子,讓大規模的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朋友圈中的吳蓉瑾,還是“工作狂人”。她總是清晨7點多就到校,她說,從她做老師第一天起,就看到程華校長每天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微微欠身的樣子,是“愛的角度”。於是,她也照著做,堅持著做。她總是深夜才離開辦公室——她說,因為自己是文科出身,作為全市資訊化建設標杆校當家人,她只有努力補課,才能讀懂資料背後的故事。離開學校前,她會發一張“愛的走廊”圖,只要在這兒之前去辦公室找她聊天,都可以。有些家長孩子畢業了,但遇上青春期的煩惱,仍想到去找雲朵校長。她有一個“條件”——無論雙方在育兒問題上有多少紛爭和矛盾,在離開辦公室的時候,請回憶當年戀愛時的甜蜜,牽手離開。新年時,她給全校留“家庭作業”,拍一張全家福。她堅信,夫妻之間的親密溝通會給孩子極大的心理滿足,父母相愛是最好的禮物。
吳蓉瑾更希望,父母每天可以抽時間陪孩子聊聊天,說說話,給孩子一個愛的港灣。她記得,一次她請班上家長每個人給孩子一個擁抱。結果,一些父母告訴她,孩子竟然躲開了,眼神就像在說,平日裡只會問我考得怎樣的爸爸媽媽,今天是怎麼了?“六一”時,她給全校家長一份發一張“請假條”,替父母向單位請假。“他的童年裡,有14個兒童節,去掉他牙牙學語、不太理解兒童節含義的,去掉他升入初中、可能沒那麼在意的,他最盼望的兒童節,可能只有幾次……這是一張特殊的請假單,裡面是孩子的期盼。盧灣一中心小學向您申請,讓爸爸媽媽休息一天,或者能夠按時回家吃飯,因為,六一兒童節,給他最好的禮物,是陪伴。”
有人揣測,她為了工作,是不是犧牲了陪伴家庭的時間,是個合格的妻子和媽媽嗎?她一臉幸福地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她是一名警嫂,老公加班結束路過學校,兩人也會牽手回家。工作再忙,她都一定會陪著兒子一起享受美食,再把他送回大學城。她說,父母努力的樣子,孩子一直看著,學著。
她也堅信,做一名有幸福感的老師,才會將這種幸福感傳遞。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陸梓華
特寫:中共一大紀念館前,長大的“小云朵”們回來了
剛剛開館的中共一大紀念館,日前來了一個特別的“校友團”——無論是已經長成了一米九的大個,還是一笑就會露出豁牙的一年級萌娃,他們為自己曾經或現在擁有的一個身份驕傲——盧灣一中心小學“紅喇叭”小講解員。
“雲朵媽媽”召喚,孩子們毫不猶豫一起回家。“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成立於2005年,曾經獲得全國優秀紅領巾社團。除了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孩子們還利用寒暑假時間,來到周公館、孫中山故居、韜奮紀念館等黃浦區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講解,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開展講解服務。16年過去了,參與講解的孩子達到上千人,在普通話版的基礎上,孩子們增加了滬語、英語、快板和連環畫版本的講解。
2005屆畢業生王熠周如今在一家金融公司做程式設計師,“紅喇叭”成立伊始,他作為《小雪花》報的主編在吳蓉瑾的帶領下,和夥伴們一起去學校附近的紅色景點參觀,並敏銳地發現了問題——場館裡的講解詞大多為成人設計,對十來歲的孩子來說,有些晦澀難懂,也有些枯燥。差不多花了半年的時間,大家將自己的發現寫成了課題報告,並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編寫“兒童版”講稿。華東理工大學數學專業大四男生莊啟良當年也是調研小組的成員,當時讀二年級的他跟著哥哥姐姐,試著用生動的語言,把建黨的歷史講給夥伴們聽。他至今還記得自己在家裡對著空氣一遍遍練習的場景。如今,他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一名志願者,他說,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就是從兒時開始培養的。
紀念館用最新科技手段實景復原了一大會址場景,在一大會址做小講解員的時候,13名代表開會的場景,正是男生吳一凡最愛駐足的地方。“作為中國的年輕人,必須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吳一凡說。如今,他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開始了專業鋼琴學習,雖然學的是西方音樂,但導師楊韻琳教授會透過《瀏陽河》《向陽花》等中國經典曲目的排練和演出,讓一屆又一屆的年輕人,感受民族文化之美。
長大的小云朵們,吳蓉瑾很欣慰,她堅信,中國的孩子,一定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講好中國的故事。每年新年,她和老師們通宵加班,為的是讓孩子在“中國人過中國節”的遊園會中,暢快感受中國戲曲、中華美食、中國文學的魅力。
中共一大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楊宇記得那樣一個畫面——盛夏時節,一群小不點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開始了他們的首次講解排練。老房子空調設施有限,孩子們很快汗流浹背,但是,沒有人有任何怨言。每個孩子講著講著,就不由自主會望向天井。原來,為了不打攪孩子們,吳蓉瑾一直站在日頭下,告訴孩子們,放心講,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