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帝王非常注重自身的學習和對皇子的教育,因此在圓明園內修建了不少書院。
碧桐書院
碧桐書院
碧桐書院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建於乾隆九年(1744),清朝時是供皇帝們讀書作畫的地方。碧桐書院的建築由錯落有致、形態各異的大小院落組成,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15米,佔地13500平方米。由於書院周圍種植有大量梧桐樹,也稱為梧桐院。
這裡是一處山阜旋繞的園中園,四邊圍以兩條土山,與外隔絕,造成靜室讀書的意境。庭院中種植著梧桐,翠蔭籠罩著軒亭,環境清淨幽雅,確是讀書的好地方。乾隆曾寫御製詩序曰:
前接平橋,環以帶水。庭左右修梧數本,綠蔭張蓋,如置身清涼國土。每遇雨聲疏滴,尤足動我詩情。
詩云:
月轉風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厭清喧。
即聲即色無聲色,莫問倪家獅子園。
乾隆年間,碧桐書院也作皇子們的出生地、起居地之用。乾隆的六阿哥永瑢、和碩和嘉公主、十六阿哥都曾在檔案裡被稱為"碧桐書院阿哥"、"碧桐書院公主"。
四宜書屋
四宜書屋
四宜書屋也是圓明園內的四十景之一,它位於北遠山村東南,福海西北,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四宜書屋始建於雍正年間,初名為“春宇舒和”。乾隆二十年(1755),春宇舒和失火,於是乾隆借修葺之際,在南巡之後仿照杭州灣畔海寧一陳姓隅園改建,並將四宜書屋更名為“安瀾園”。
四宜書屋南為採芳洲、無邊風月之閣,西南為涵秋堂、遠秀山房,北為煙月清真樓。乾隆皇帝十分喜歡這裡,經常在此研讀書史。乾隆九年時,曾寫下御製詩《四宜書屋》:
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居處之適也。冬有突廈,夏室寒些,騷人所豔,允矣茲室,君子攸寧。
秀木千章綠陰鎖,間間遠嶠青蓮朵。
三百六日過隙駒,棄日一篇無不可。
墨林義府足優遊,不羨長楊與馺娑。
風花雪月各殊宜,四時瀟灑松竹我。
匯芳書院
匯芳書院
匯芳書院是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一組書院型園林,它建成於乾隆七年(1742),位於圓明園的西北。這裡環境優美,景色怡人。匯芳書院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院內建有抒藻軒、涵遠齋、隨安室、翠照軒等建築。
抒藻軒內建有戲臺,乾隆皇帝經常在此讀書看戲。抒藻軒東面為月牙形平臺殿,一層殿外簷掛有乾隆御書“眉月軒”匾,二層為一平臺,站在平臺上可遠觀圓明園西北。
東南建有一敞廳,外簷懸雍正御書“問津”。問津的東面立有一個石牌坊,牌坊楣額刻有乾隆御書“斷橋殘雪”,隔溪可呈西湖十景中“斷橋殘雪”之景。
匯芳書院
宮門外簷懸掛乾隆御筆“匯芳書院”,而“匯芳”二字,正是乾隆皇帝吸取前朝經驗,以便彙集天下重芳群賢,探討治國安邦的理論,供皇帝吸取其中的道理。乾隆皇帝也為此作詩序道:
書院新開號匯芳,不因葉錯與華裳。
菁莪棫樸育賢意,佐我休明被萬方。
這首詩序的意思是說,乾隆要在這裡聚集賢人的智慧,幫助他成為一個恩澤百姓的好皇帝。而書院東南山前有一小軒名為“問津”,含有透過研讀經史,為帝王的統治方略指點迷津的意思。
匯芳書院復原景色
匯芳書院的所居地形為山溪匯合的半島,在景點密集的九州以北,處於一種相對舒緩的環境中。景區內建築錯落有致,院落形態有變,建築與山水的關係處理得體,環境幽雅,靜性怡人,頗得乾隆喜愛。
武陵春色
武陵春色
武陵春色也是圓明園的四十景之一,舊名“桃花塢”。它位於九州景區以北,也曾是乾隆皇帝讀書的地方。其中的“綰春軒”為乾隆青年時的書室,他對這座書室別有一番情懷。乾隆四十一年,已年過六旬的他仍作詩回憶:
書軒亦絕勝,棐幾儻來憑。舊學溫何有,新知契幾曾。砌花紅雨過,庭樹綠陰增。春意去杳矣,問誰綰得能。
乾隆在青年時期寫了許多文章,定名“樂善堂文集”,由此也讓人聯想起武陵春色之樂善堂這個皇子讀書的地方。此外,品詩堂也是舊時書室。乾隆在雍正四年(1726)至七年(1729)間居於桃源深處讀書時,年當14~16歲。他一生吟詩成癖,其寫詩生涯正是從這裡開始的。正如其《品詩堂》詩句所云:“幼時書室此棲遲,六十餘年未廢斯。”
古詩云:“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是一個挖掘知識與提高素養的過程,書籍無價,清朝的皇帝自然懂得這個道理,而為藏書修葺的這些書院,也不失為一種貯藏寶藏的“黃金屋”了。
[編輯]
馮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