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兩漢。
漢光武帝劉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建立者,25年-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西漢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劉秀生於陳留郡濟陽宮 。適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劉秀隨兄劉演起兵於南陽郡,號“舂陵軍”。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即位於河北鄗縣南千秋亭, 尊奉漢元帝為皇考,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史稱後漢或東漢。
之後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東漢統一戰爭,劉秀陸續消滅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農民戰爭、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局面。平定動亂之後,劉秀勵精圖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中元二年(57年),劉秀於洛陽南宮前殿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葬於原陵,由第四子劉莊繼位。
東漢統一戰爭 公元25年-公元37年
東漢統一戰爭是指東漢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光武帝劉秀削平關東、關中、隴右、蜀中等地的割據勢力,再次完成統一全國大業的戰爭。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稱帝,建都洛陽,採納來歙聯隴制蜀、西和東攻的建議,確定了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建武二年(26年)至五年(29年),劉秀一方面命來歙出使隴西,完成聯隴制蜀的戰略,解除了西顧之擾;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陽、河內(郡治懷來,今河南武陟西南)為中心,對關東各割據勢力展開攻勢。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陽,劉永戰敗退往譙縣(今安徽亳縣)。建武三年(27年)六月,劉永被殺。並且消滅赤眉軍於宜陽,奪取長安,取得東西二京。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將軍朱祐、建威大將軍耿弇北討彭寵,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寵被奴僕殺死,劉秀攻佔燕薊及其以北地區。
建武六年(30年)二月,殺董憲於朐縣,奪佔東海之地。關東各割據勢力相繼被劉秀擊破。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戰爭先後經歷了平定關東、攻佔關中、並隴滅蜀幾個主要階段,堪稱為中國古代封建統一戰爭中的一個範例。
明章之治 公元28年-公元88年
明章之治是指是東漢繼光武中興之後,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出現的“大治”景象,此間把東漢推向了鼎盛,同時明章二帝時期的一些作法,對整個東漢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章二帝共統治三十一年(57—88),兩代帝王承繼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針,勵精圖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成為漢朝歷史上黃金時期之一,故史稱“明章之治”。
佛教傳入,建立白馬寺 公元67年-公元68年
公元67年,也就是東漢永平十年,漢明帝在某一天做了夢,夢中有金色的人在大殿中騰飛,頭頂還環繞著日月的光輝。第二天,他問大臣們是否知道他夢裡的人是什麼,有大臣告訴漢明帝,他夢裡的金人很可能是西方傳說中的“佛”。於是,漢明帝便派出使臣前往天竺,沒多久,使臣們在大月氏遇到了兩位來自天竺的高僧——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並將他們迎回了洛陽,在他們身後,還跟著好幾匹雪白的馬,它們健壯的身軀上馱著許多來自天竺的佛像與佛經。漢明帝按天竺樣式在洛陽城外建造了天竺式樣的建築讓僧人入住,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在其中翻譯了經書《四十二章經》,為了紀念白馬馱經書的功勞,漢明帝將這座建築命名為白馬寺。自此之後,白馬寺作為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成為了佛教傳播的中心,歷朝歷代也有許多西域和其他國家的僧侶來此覽經求法。
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3年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的迴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請求回朝。永元十四年(102年),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不久後便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北匈奴西遷 公元73年-公元91年
北匈奴西遷指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聯合南匈奴持續發動了對北匈奴的戰爭,耿夔將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則逐漸向西後退,直至頓河、多瑙河流域,並以南俄羅斯大草原為基地,對羅馬帝國發動戰爭,是致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昭三年(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詔發屯田吏士和西域諸國兵四萬人分兩路攻殺郅支單于,滅北匈奴,從而結束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匈奴帝國崩潰不久,深受匈奴摧殘以及匈奴引發的蠻族西遷影響的西羅馬帝國也徹底走向了絕路,公元476年,日耳曼僱傭軍攻佔了羅馬城,末代皇帝、6歲的羅慕洛被俘虜,西羅馬帝國自此滅亡,標誌著歐洲封建時代的開始。
戚宦之爭,黨錮之禍 公元146年-公元166年
漢章帝時期開任用外戚之先河。漢章帝死後,漢和帝劉肇十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倚仗親族,竇氏戚族開始專權。永元四年,漢和帝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親政後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曾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招納賢士,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軍事外交上降服匈奴,並任命班超平定西域諸國,致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元興元年(105年)的墾田數字達到732萬多頃,人口達5325萬人。
漢和帝去世後,漢殤帝繼位,政權為鄧太后的兄長鄧騭為代表的鄧氏戚族掌控,漢殤帝延平元年(106年)八月去世。鄧氏戚族扶持漢安帝繼位,鄧太后死後,漢安帝親政並掃滅鄧氏,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專權。
漢安帝死後,劉懿為閻氏戚族擁立,即位二百餘日後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後閻氏戚族就被宦官消滅。宦官擁立漢順帝,漢順帝對外戚繼續放任自流,結果導致梁氏戚族長達20多年的專權。梁冀更是達到了外戚權力的巔峰,漢衝帝、漢質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漢質帝因童言無忌而被毒殺,之後漢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漢桓帝聯合宦官一起誅滅了梁氏。漢桓帝將與他同謀的十三個宦官封侯,自是宦黨干政。宦官的腐敗比外戚更甚,導致士大夫不滿,士大夫與外戚聯合一同對抗宦官。雙方鬥爭激烈,最終導致了兩次黨錮之禍,正直計程車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東漢王朝自此江河日下,瀕於滅亡。漢靈帝繼位後比漢桓帝更信任宦官。漢靈帝將朝政委任於宦官,使政局更為惡化。黃巾起義爆發後,黨錮才被解除。
十常侍之亂 公元168年-公元189年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靈帝(168年-189年)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黃門常侍)。其中以張讓以及趙忠最為受寵,漢靈帝曾說過:“張常侍(張讓)是我爸爸,趙常侍(趙忠)是我媽媽。
據《後漢書》記載,這十二人“封侯貴寵,父兄子弟佈列州郡,所在貧賤,為人蠹害。”在黃巾之亂時立有大功的皇甫嵩因為得罪十常侍,結果見讒於朝廷,郎中張鈞因向靈帝請求誅除十常侍,結果被誣陷而死於獄中。
漢獻帝禪位,東漢滅亡 公元220年12月11日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腐朽的朝廷根本無力平叛,在黃巾軍衝擊下,岌岌可危的東漢王朝決定飲鴆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備,雖成功鎮壓了黃巾起義,但卻使地方州郡長官擁兵自重。公元188年,劉焉謂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遂改部分刺史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郡縣三級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設立和州刺史權力的提升,埋下了東漢末期軍閥割據的禍根。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漢少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官拜大將軍,掌控朝廷,志於剷除宦官勢力,但何太后反對,士大夫領袖袁紹提出建議,讓西北軍董卓進京,逼迫何太后答應。何進同意了袁紹的建議。然而事情洩漏,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何進。當時在西園軍的袁紹聞訊,立即率軍攻入皇宮,對宦官進行屠殺。宦官張讓挾持漢少帝逃走,追兵到,張讓自殺身亡。董卓率軍抵達洛陽,外戚和宦官的勢力同歸於盡,導致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董卓為了樹立威望,廢掉了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即漢獻帝。 190年漢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殺害。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諸侯勢力的不滿,紛紛以討董為名起兵並推舉袁紹為盟主,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但關東軍內訌、盟軍決裂導致失敗告終。初平元年(190年)又起董卓之亂,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與此同時,各地的地方軍閥紛紛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實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蕩然無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將呂布,合作謀殺了董卓,下令大赦,董卓之亂結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將李傕、郭汜捲土重來,王允被殺,東漢朝廷再度失控。公元195年,李傕、郭汜發生內鬥,漢獻帝劉協和群臣逃到洛陽,但漢獻帝陷入窘迫的處境。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則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曹操逐漸掌握朝廷權力。220年,曹丕篡漢,定都洛陽,改國號為“魏”,史稱“曹魏”,東漢滅亡,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三國時期。
輝煌的大漢王朝到這裡就滅亡了。中國再一次走向了分裂的時代。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 三國時期 盡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