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鞏固統治,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藩王,鎮守一方,想以此永保自己家族的天下。
在朱元璋時代,這些藩王雖然拿著優厚的工資,享受著超乎常人的待遇,但是還是要工作的,他們幾乎都有鎮守一方,保衛國家,保證地方太平的責任,尤其是位於北方邊境的九個親王,責任更大,要時刻防備蒙古入侵,要親自上戰場廝殺,因此被稱作“塞王”。
不過在朱元璋死後,這些藩王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工作了。鎮守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因為不滿侄子建文帝,起兵造反,掀起“靖難之役”,在四年後奪取了政權。朱棣是藩王造反當的皇帝,自然十分害怕自己的那些兄弟侄子們學自己也造反奪取皇位,因此一登基馬上就和侄子建文帝一樣“削藩”。只不過朱棣比建文帝經驗豐富,他採取了一系列手段,既沒有逼得藩王自殺也沒有起兵造反,成功的實現了建文帝的遺願,將藩王變成了對皇帝毫無威脅的富家翁。
經過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祖孫三代的運作,這個時候大明所有的藩王都成了籠中鳥,高階囚徒,他們除了領工資沒有別的工作,因此藩王們馬上成為了大明的一大負擔。除了經濟上的負擔,這些藩王因為整天吃喝玩樂紙醉金迷,無事可做往往自己尋找樂子,因此在自己的封地裡胡作非為,草菅人命、欺男霸女、魚肉百姓,簡直成了地方禍害,而且因為是龍子龍孫,無人敢管,因此藩王在明朝的名聲並不好。
藩王們雖然整體名聲不好,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在明朝藩王裡面還是有好人的,在明朝還是湧現出眾多賢王,這些人出身宗室,但是並沒有同流合汙,而是出淤泥而不染,最終用自己的行為給宗室樹立了一個榜樣。
1、蜀獻王朱椿
朱椿是朱元璋第十一子,他出生在洪武四年,到了洪武十一年的時候,朱元璋冊封他為蜀王,封地為成都,由此他成為了明朝二百多年四川唯一的藩王(後來封的兩個都離開了,因此朱椿一脈獨霸四川)。
朱元璋出身貧寒沒有念過書,而且後來投身沙場,殺人無數,身上存在著一股令人膽寒的戾氣,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朱椿。
朱椿從懂事起就對打打殺殺不感興趣,他這個人“性孝友慈祥,篤誠寬厚”和大哥朱標很像,並且從小喜歡讀書。這讓一生處於殺戮之中的朱元璋很高興,畢竟自己家出了個文化人,於是他興奮的給朱椿起了個外號“蜀秀才”。
朱椿果然一生都像一個秀才一樣,朱元璋為了讓子孫知道自己創業的艱難,特意安排兒子們去老家鳳陽體驗自己當年的艱苦生活。
其他人把這段經歷當做苦差事,而從小就出身皇宮的朱椿卻不以為意,他在這裡以苦為樂,請來李叔荊和蘇伯衡和自己討論文史問題。
洪武二十三年,朱椿前往成都,當時的四川百廢待興,再加上長年的戰亂民風彪悍,不服管教。朱椿深知這樣的環境決不能僅僅使用武力鎮壓,因此他決定用文教感化百姓。
朱椿在四川大興文教,聘請當世大儒學著來四川,同時提供給這些學著優厚的待遇,以禮待之。既至蜀,聘方孝孺為世子傅,表其居曰“正學”,以風蜀人。詣講郡學,知諸博士貧,分祿餼之,月一石,後為定製。造安車賜長史陳南賓。聞義烏王紳賢,聘至,待以客禮。紳父禕死雲南,往求遺骼,資給之。
因此四川地區很快就平息了動亂,百姓們安定下來,在明朝兩百多年中,四川一直沒有大的戰亂。蜀人由此安業,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朱椿一心治理四川,從不參與明朝上層的爭權奪利,對於侄子朱允炆和四哥朱棣之間爭奪皇位的行為,他也沒有參與,因此朱棣奪取皇位後對這位弟弟十分欣賞,而朱椿也沒有辜負四哥的欣賞,最後“大義滅親”舉報了自己的弟弟從而避免了明朝再一次爆發內亂,荼毒百姓。
朱元璋第十九子也就是朱椿的同母弟弟谷王朱橞在靖難之役開始時選擇投靠建文帝,被賦予了守衛南京金川門的重任。但是面對朱棣的兵臨城下,朱橞再一次選擇投靠朱棣,開啟金川門,使得朱棣兵不血刃拿下南京。
朱棣登基後論功行賞,將朱橞轉封到了長沙。可是到了長沙後,本來就驕橫的朱橞對朱棣越發的不滿,因此暗中準備意圖造反。
朱橞造反需要理由,恰巧這個時候朱椿的一個兒子崇寧王朱悅燇因為和朱椿鬧彆扭跑到叔叔這裡來。朱橞於是藉口朱悅燇就是建文帝於是準備起兵造反。
這件事被朱椿知道了,為了避免明朝再一次報復內亂和為了保全自己,朱椿向朱棣坦白了這件事。而朱棣早就知道了朱橞意圖造反,一直等待就是要看朱椿的表現。
事實證明朱椿果然經得住考驗,於是朱棣高興的說“王此舉,周公安王室之心也。”將他比喻為周公,將他視為明朝賢王,對他賞賜眾多。
朱椿經過這一次教訓後,進一步嚴加管束自己的子孫,在他的管教影響下,此後的蜀藩宗室幾乎沒有因為違法被朝廷處置,因此蜀藩已被視為宗室優良的代表,始終被皇帝樹立為楷模。
永樂二十一年,朱椿去世,朱棣對於這位兄弟的是很傷心,於是賜給他“獻”的諡號。
2、蜀成王朱讓栩
朱讓栩是朱椿的後代,是朱椿之後又一代賢王。朱椿死後,王位由長孫繼承,但是先後繼承王位的兩個孫子都因病去世,剩餘的兒子不是早逝無後就是被取消繼承權,最後王位由第五子繼承。
因為受到朱椿的影響,蜀藩連續幾代藩王都很賢明,到了正德嘉靖年間,朱讓栩繼承王位後,再一次讓蜀藩的賢王世家大名揚名在外。
朱讓栩這個人雖然是藩王,但是因為家風好,沒有像其他朱元璋子孫那樣養成混吃等死胡作非為和殘暴不仁的本性,沒有變成一個紈絝子弟。他從小就繼承了自己祖先的愛好儒學的喜好。為人十分討厭聲色犬馬,驕奢淫逸。他當了二十多年蜀王,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在四川興辦義學,修建水利工程,救濟災民,扶危濟困之中,因此蜀王的大名在四川如雷貫耳,好評不斷。當地巡撫都御史吳山、巡按御史金粲特意將朱讓栩的事蹟彙報給嘉靖皇帝。此時的嘉靖皇帝正在為改革宗室煩惱,面對層出不窮的宗室違法亂紀行為他非常的苦惱,此刻看到朱讓栩居然如此賢明,他欣喜異常,馬上將朱讓栩樹立為宗室的楷模,除了下旨表揚,還特意題字給朱讓栩“忠孝賢良”匾額表彰他,號召宗室學習。
3、秦簡王朱誠泳
朱誠泳是第七位秦王。他在最開始並不是秦王人選,因為他是庶出,故此只被封為鎮安王。後來其父親去世,因為一直沒有嫡子,故此他作為庶長子繼承了秦王王位。
朱誠泳是秦王長子,因為其父沒有嫡子,故此他一直被作為秦王繼承人培養。他也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因此從小就很守規矩,為人友善恭敬,時刻以禮約束自己,警示自己。性孝友恭謹,晉銘冠服以自警。王少即知檢,長自矜持,非法不服非禮不蹈,言雖小,必踐行。
朱誠泳個人沒有什麼愛好,對於聲色歌舞,貨利畋獵澹然無所好,他最喜歡讀書,儒家經典的經史子集沒有不涉獵的,而且養成了過目不忘的本事,閒暇的時候就是作作詩,請當地官員縉紳一起唱和對詩消遣。喜讀書,凡六經子史百家無不徧閱,一目悉記,善作詩,每遇花辰燈夕請藩臬及關中縉紳宴飲賡和,有《經進小鳴集》行於世。
朱誠泳對於當地駐軍和百姓還是很關注的,當時秦府作為朱元璋次子的封地,地位高,被賜予了很多土地田產,因此秦王府將這些土地都租給了當地軍民租種,自己收取租稅,但是當時農業收入靠天吃飯,一旦出現人力不能改變的災荒,這些佃戶就交不上租稅,造成秦王府嚴重順勢,對於這種情況,朱誠泳的決定就是全部免除。同時朱誠泳還大力興辦教育,他在長安建造書院小學,然後選擇自己護衛中的子弟入學,聘請有學問的人教育,成績好的就送到相關部門學習,因此一時間陝西的文風大盛,而朱誠泳也就此成為了一代賢王。
4秦定王朱惟焯
朱惟焯是朱誠泳之後的秦藩又一代賢王,只不過他不是朱誠泳的兒子,是他侄孫。
朱誠泳無子,因此他死後,秦王王位由他的叔伯兄弟的兒子繼承。這位新的秦王只當了一年就去世,因此王位留給了年幼的朱惟焯。
秦王府連續兩代秦王去世,幼年秦王繼位,重擔全都壓在了朱誠泳的妻子廖王妃身上。她一方面要管理秦王府和秦王一脈,一方面要撫養孫子朱惟焯,一心要將朱惟焯培養成自己丈夫一樣的賢王,後來的事實證明廖王妃最後成功了。
在祖母的嚴厲教導下,朱惟焯果然如同朱誠泳一樣,為人孝順,不崇尚奢華,對待祖母十分孝順,早晚恭恭敬敬的請安,王府有什麼事都要徵詢祖母意見,作為秦王遵守禮節,有著藩王的風度,讓所有人都很尊敬。性淳篤不尚浮華,服膳恆儉,祖母廖氏盡色養,晨昏定省必恭謹,事無大小請命後行。廖妃卒王喪如禮事其生母蕭妃。節朔禮宴縉紳,儀度閒雅,不輕言笑,諸縉紳敬之。
雖然朱惟焯為人嚴肅,但是他脾氣很好,他有一條十分喜歡的玉絛鉤素佩,被侍從不小心摔壞了,侍從十分害怕,畢竟這事秦王喜愛的東西,但是朱惟焯知道後,並沒有因為自己喜愛的東西被損壞而亂髮脾氣懲罰人,直接當做不知道就算了。
朱惟焯最像朱誠泳的還是他十分喜愛文藝,十分喜歡讀書,到處尋找好書,只要是好書,他不惜自己親自前往去觀看。生平循理樂善稽古右文,先是關中故無史記,王乃求善本刊之,成趣軒中俾學士家便觀焉。除此之外就是興辦教育,即東平何讓侍衛子弟遴其俊秀者,乃設學陶育之。
對於家庭實在困難的人他必定幫助,唯恐幫助他人不及時。故人才奮起,不乏科第優恤軍校耆幼者,蠲其賦賙人之急,助人之喪惟恐不及。一時間朱惟焯的扶危濟困的忠孝賢王形象傳遍三秦大地。
嘉靖十九年廵撫都御史趙廷瑞和廵按御史張光祖考察本地藩王,將朱惟焯的表現上報,接到訊息的嘉靖皇帝聽後大喜,馬上下令表揚,並且賜匾忠孝尚義賢德,由此朱惟焯正式成為一代賢王。
5慶靖王朱栴
朱栴是朱元璋第十六子,不過他的運氣不好,朱元璋當時正在部署北方防線,因此決定讓這個兒子前往邊境,保衛邊境。由於朱栴出生的太晚了,所以他沒有趕上西安北平這樣的大城市,朱元璋給他選擇的封地是寧夏。
不過朱栴在洪武二十六年前往寧夏的時候,寧夏城由於長年的年久失修過於殘破,維修週期過長,再加上駐軍糧餉運轉困難,故此他只能前往附近的小城韋州居住。
寧夏一帶條件艱苦,自然比不上江南,而且嫉妒不安全,朱栴住的不好,但是內遷皇帝不答應,因此他只能硬著頭皮住下了。
朱栴雖然被父親賦予了打仗的任務,但是他本身並不惜花征戰沙場,相反他十分喜好文學,十分喜歡作詩。王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因此在四哥奪位後,剝奪藩王的兵權後,為了避嫌,他於是寄情於詩文和書法,整日和一些文人墨客吟詩作對。並且親自主持修撰了《寧夏志》,為寧夏留下了第一部地方誌,為地方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不過作為藩王還是受到了壓制,寧夏總兵史昭一直和朱栴不和,此時看到皇帝打壓藩王藉此機會誣告朱栴有謀反嫌疑。
明宣宗知道朱栴此刻根本沒有實力造反,是一個不惹是非的賢王,但是他需要有人時刻敲打藩王,因此僅僅是將史昭批評一下,隨後安慰一下朱栴就此了事。書諭王“小人誣叔祖置之法,慎勿疑。”
6襄憲王朱瞻墡
朱瞻墡是明仁宗的第五子,不過因為他的母親是皇后,故此他是嫡子出身,而他也是公認的賢王,就因為是賢王,所以他是人們理想中的君主,一生三次都無限靠近皇位,但是最後沒有登上皇位。
朱瞻墡在永樂二十二年父親登基的時候被封為襄王,他從小就很聰明,很受喜愛,並且為人聰明好學,為人莊重有著非常高的名聲。天資明睿,通詩書及春秋,莊警有令譽。
明仁宗在位十個月就去世了,朱瞻基匆忙繼位,局勢不穩,因此他的兄弟們都沒有離開北京就藩,而是留下了幫助大哥穩定局勢。等到四年後朱瞻基坐穩了皇位,他才離開去了封地長沙。
不過朱瞻墡在長沙沒待太長時間,在侄子登基後改封到了襄陽。由於朱瞻墡是公認的賢王,因此他從此開始了一生三次被登基的歷史。
第一次是改封襄陽之前,朱瞻基早逝,皇太子只有九歲,主少國疑,局勢不穩,因此馬上傳出了皇太后準備立襄王的謠言,不過這個謠言最後被皇太后否定。
第二次發生在土木堡之後,英宗被俘,因此眾人要求立襄王為皇帝。英宗北狩,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
不過朱瞻墡卻不敢當這個皇帝,而是主動要求立英宗長子為皇太子讓英宗之弟郕王監國。後來因為景泰帝無子,一部分人要迎立外藩,而首選就是朱瞻墡的兒子,但是朱瞻墡堅決反對,反而要求復立朱見深。英宗復位曾經懷疑朱瞻墡,但是當他發現朱瞻墡的上書後,才明白這位叔叔的真實心意,於是之前的懷疑不復存在,而是加倍厚待朱瞻墡。而朱瞻墡也沒有放棄這個機會一再向英宗提建議,希望英宗採納。瞻墡逡巡再拜,帝曰:“叔父欲何言?”頓首曰:“萬方望治如飢渴,願省刑薄斂。”帝拱謝曰:“敬受教。”目送出端門乃還。最後朱瞻墡到了成化十四年去世。
7、鎮平王朱有爌
朱有爌是朱元璋的孫子,他的父親就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
朱橚被封為周王,封地為開封,不過他並不受父親喜愛,朱元璋曾經對他委以重任,但是他卻一再讓朱元璋失望,氣的朱元璋大罵他是千古第一蠢人,從此不再管他。
建文帝即位後,開始“削藩”,為了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第一個被處理的就是朱橚,於是在建文元年,朱橚的兒子舉報朱橚意圖謀反,於是建文帝直接將朱橚廢掉流放到了雲南。
在雲南的時候,朱有爌出生了,後來年幼的他隨著父親一起被關押到南京,一直到四伯父靖難勝利他才被放了出來回到了開封。永樂元年,年僅四歲的他被伯父封為鎮平王。
朱橚雖然貴為藩王,但是對於從政不感興趣,一心忙於其他事物,而巧合的是這份基因最後被朱有爌繼承了。
朱有爌也是不喜歡從政,再加上這個時候朝廷嚴厲打擊藩王,故此他將全部興趣都轉移到了文藝上面。
朱有爌十分喜好學習,專心於詩詞書畫,並且對於騎射蹴鞠等當時認為是浮浪子弟才會技藝也十分精通,反覆就是宋徽宗一樣。嗜學,工詩,兼通書畫,凡騎射鞠蹙諸伎藝靡所不習。不過不同的是他沒有當上皇帝。
並且由於讀的書太多,朱有爌居然思想得到了昇華,居然從在讀中庸時感悟到了不同的見解,於是洋洋灑灑的西夏了好幾萬字的個人感悟《道統論》。在寫完後朱有爌認為自己身為藩王,有宣傳身為藩王正能量的義務,應該勸解教育那些同宗要忠君愛國,不要成天胡作非為,驕奢淫逸,於是他採集從夏朝開始到元朝歷朝歷代那些出身皇室的賢人多達幾百人,將他們的事蹟從新編輯整理,最後寫出了《賢王傳》一書,對於這部啟迪教化的書,上報到朝廷後,皇帝特別高興,於是下令廣泛發行,一時引起轟動。最後功成名就的朱有爌留下著作等身的作品後安然去世。
8博平王朱安泧
朱安泧同樣出自周藩,他的父親是周藩第六代藩王周惠王。他是惠王第十三子,因此無緣繼承周王王位,在弘治二年封位博平王。
雖然無法繼承周王,但是他的賢王名聲在當時祥和一時,被稱為惠王唯一賢能的兒子。惠王子二十五人,唯安泧獨賢。
朱安泧在政治上沒有多大貢獻,他一方面很喜歡讀書,並且能夠自己寫書,曾經寫下了《貽後錄》、《養正錄》諸書,讓他在文學圈很有名,另一方面他很善於經營家業,至於怎麼積累的萬貫家財不得而知,不過從他的名聲來看肯定不是明目張膽強奪來的。因為有著雄厚的家產,故此他置辦了很多田產,養了很多奴僕,買了很多車馬。對於願意登門的客人,馬上降低自己的身份,真誠恭敬的接待。勤於治生,田園僮奴車馬甚具。賓客造門,傾己納之。
因此一時間博平王朱安泧大名遠揚,頗像當年的戰國四公子在當時只要一提起有名的人一定是博平王。其時稱名德者,必曰博平。
9、南陵王朱睦楧
朱睦楧是郡王,他也出自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一脈,其父親是周藩第七代藩王朱安潢。朱睦楧是朱安潢第九個兒子,而且是庶出,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因此他沒有希望登上週王的寶座,於是被封為南陵王。
朱睦楧本人好文雅,敏達有識,但是幼年遭遇不幸,他親眼目睹了自己父親和叔叔為了爭奪權力利益互相陷害,父親死後,叔叔們欺負大哥的慘景,因此對於這些宗室沒有設麼好感。和朱睦楧有同感的是嘉靖皇帝,他對於混作非為,一再敗壞皇帝名聲的這些宗室討厭至極,因此一直想整頓宗室,特別是御史林潤上書表示宗室已經成為大明的一大負擔後,嘉靖改革宗室已經勢在必行,因此下令大臣諸王討論。嘉靖四十一年冬,御史林潤言:“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米四百萬石,而各藩祿歲至八百五十三萬石。山西、河南存留米二百三十六萬三千石,而宗室祿米五百四萬石。即無災傷蠲免,歲輸亦不足供祿米之半。年復一年,愈加蕃衍,勢窮弊極,將何以支!”事下諸王議。
此時這些藩王已經被養了一百多年,現在讓他們討論怎樣討論改革,他們根本提不出來,而且也根本不想提,畢竟一旦改革,倒黴的就是他們,到時候極有可能失去眼前優渥的生活待遇,因此他們全都不做聲。
就在嘉靖惱怒的時候,看慣了宗室腐朽和爭權奪利生活的朱睦楧看不慣了,他結合自己的理解上奏了七條改革意見,這讓嘉靖皇帝十分高興,於是著力誇獎一番,隨後下令大臣們討論。睦楧條上七議:請立宗學以崇德教,設科選以勵人才,嚴保勘以杜冒濫,革冗職以除素餐,戒奔競以息饕貪,制拜掃以廣孝思,立憂制以省祿費。詔下廷臣參酌之。
或許是朱睦楧起了帶頭作用,於是其他藩王也開始上書提意見,畢竟再不說就沒機會說了。最後朝廷大臣將所有建議集中修改,頒佈了新的《宗藩條例》,絕大部分採用了朱睦楧的意見,因此這個條例頒佈後,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宗室問題,但是極大地緩解了宗室對國家的負擔。
10靖江王朱贊儀
朱贊儀不是朱元璋的後代,他是朱元璋大哥的曾孫。
朱元璋幼年家鄉遭遇天災人禍,父母和大哥病餓而死,大嫂帶著侄子朱文正逃荒,朱元璋於是當了和尚。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後,意外的找到了大嫂和侄子,此時他把朱文正當成自己兒子一樣撫養。而朱文正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成長為一員大將,並且在洪都堅守抵擋陳友諒,為朱元璋爭取了反擊的時間,從而立下大功。但是立下大功的朱文正和朱元璋都變了,朱文正認為叔叔對自己不公,朱元璋則認為朱文正居心不良,最終朱文正被廢幽禁而死。
朱文正留下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朱守謙。對於這個孫子朱元璋並沒有趕盡殺絕,畢竟他是大哥唯一的後人,因此在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諸王的時候,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封地為桂林。雖然封為郡王,但是朱元璋給他的待遇是親王級別的。
或許是早早的失去了父親,朱守謙無人管教,因此迅速變質了,在桂林混作非為,朱元璋十分生氣,本來想教育教育他,沒想到他居然敢反抗於是憤怒的朱元璋直接廢掉了朱守謙,派他到老家鳳陽種地。守謙知書,而好比群小,淫虐於市,粵人怨諮”。 召還,戒諭之。守謙作詩怨望。帝怒,廢為庶人。
在鳳陽住了七年後,朱元璋決定給朱守謙一個機會,因為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大哥,於是讓朱守謙前往雲南鎮守雲南。沒想到朱守謙死性不改,到了雲南依然胡作非為,這次朱元璋徹底憤怒了,他再次廢掉了朱守謙,將他關在南京,最後朱守謙淒涼的死在了南京。
朱守謙死後,朱元璋感到了後悔,畢竟他是大哥唯一的血脈,自己這樣對他實在對不起大哥,於是他最終決定培養朱守謙的兒子朱贊儀。
朱元璋吸取朱守謙教訓,不給朱贊儀王爵,只給他世子的封號,然後放在自己身邊培養,讓他知道自己當年創業的艱難,同時知道他的曾祖父當年的艱辛。洪武三十年,朱元璋特意派朱贊儀前往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秦十三王那裡省親,並且指明自湘、楚入蜀,歷陝西,抵河南、山西、北平,東至大寧、遼陽,還自山東,使知親親之義,熟山川險易,習勞苦,好讓他知道這個天下得來的不易。
朱元璋這番教育果然沒有白費,成年的朱贊儀一改他祖父父親的暴戾,為人溫文爾雅,知禮守法,恭敬謹慎,為人好讀書,已經沒有祖父那種武夫形象,就像個讀書人一樣,待人有禮,“蕭用道為長史。用道善輔導,贊儀亦敬禮之,恭慎守法,好學善書,愛人以保福”,因此雖然他沒有承襲王位,但是已經有賢王之稱了。
建文二年,經過長時間的培養,朱贊儀終於被認可,於是承襲了靖江王的封號。不過這個時候已經發生了靖難之役,他沒能前往桂林,一直到朱棣奪取皇位,他才讓朱贊儀前往桂林此後這一脈因為朱贊儀是賢王,故此他對後代教育很嚴格,也是的他的後代得以平靜的度過了整個明朝,一直延續到了明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