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兩年,落地了6個不同行業的人工智慧質檢應用方案,在今天看來,安徽人江明做了個無比正確的決定——成立公司專做工業質檢。
用影象識別來自動測算門窗尺寸,判定是否合格;在包裝之前用影象識別灶具是否有電池、支架等配件遺漏;電子顯示屏上的黑點白點,用圖片加標識框顯示,並傳送至維修崗……
三五個月時間,這些過去一直靠質檢員肉眼檢測、貼小紙片標記問題的工序,直接用上了“雲+智慧”的解決方案,這種跨越式的業務雲端遷移,卻是很多中國中小企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雲智融和的日常。
根據現行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2011年版),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在2000人以下、年營業收入在20億元以下,十五個不同行業各有差異。
中小企業是中國社會中數量最大、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也是成長最快的科技創新力量。支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讓中小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助力實體經濟做強做優,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也是“十四五”時期中國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
2021年7月-9月,南方週末科創力研究中心、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聯合發起了中國中小企業上雲用雲情況調研,面向中小企業決策者,發放綜合問卷並展開了個案訪談,以窺中小企業“雲服務”市場的真實情況。
新背景下,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往往直接採用“雲+智慧”的解決方案實現數字化智慧化轉型
本次調研發現,中小企業多有著強烈的“上雲用數賦智”的動力,可惜自身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和技術能力儲備,同時在市場生存發展壓力之下,他們十分看重雲服務的投入與產出。
因此,在中小企業上雲程序中,雲服務商、第三方服務整合商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結合行業應用場景,把複雜的數字化、智慧化技術以具體產品/工具的形式交到企業手中,從單個業務環節、應用開始,讓他們真切感知到數字化、智慧化帶來的效率提升。雲智融合帶來的業績效果也推動他們更積極主動地擁抱數字化、智慧化大潮。
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不同於各行業頭部企業上雲的聲勢浩大。跳脫出“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的路徑演進,在雲服務商和眾多第三方整合商的合力之下,諸如“雲+智慧” “雲智一體”等不同提法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正在幫助中小企業開啟從人工模式到人工智慧模式的“雲上躍遷”,更好地“雲智融合創新”,參與市場競爭。
找到那朵雲
如何在眾多雲服務中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那一朵?
“a008的株高是48公分”,你可以一邊測量一邊對著手機說話,華智育種管家APP會將語音資訊解析為作物編號(a008)、屬性(株高)、數值(48公分),自動錄入資料庫,再也不用擔心太陽光太強看不清楚錄入介面,汗水、田間水讓螢幕失靈了。
這款APP,是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智生物)2016年推出的一個科研資訊化產品中的業務模組之一,用於管理企業的基因、田間環境、育種等資料。
華智生物CIO龍曉波介紹,這是經歷多次迭代後、3.0版本目前可實現的功能,幫助科研工作者的田間資料採集工作,從手寫記錄變為語音採集。目前有四十多家種業公司在使用華智育種管家,應用於水稻、玉米、小麥、油菜、食用菌、草莓等多個作物。
華智生物2013年成立於湖南長沙,在很多人印象裡,中國中部地區並非科技創新最前沿,但這樣一個“資訊科技+生物技術+人工智慧雲服務”的產品,確確實實就誕生在這裡。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百度智慧雲提供的服務。
此前,華智生物就語音資料採集功能與一家企業合作開發了一年多時間,由於株高、葉色、分櫱農業專業詞彙,以及育種實驗品種編號的數字+字母組合等障礙,識別率總達不到理想效果。
直到2018年,他們免費試用了百度智慧雲的語音識別和EasyDL零門檻AI開發平臺,發現效果不錯,就果斷棄用了原來的方案。華智生物提供專業詞彙庫,結合百度Easy DL語音自訓練平臺的模型訓練能力與短語音識別技術,透過持續不斷的機器學習,語音識別率逐漸提升,越用越好。
雲服務商向中小企業開放人工智慧雲服務產品和能力,提供平臺介面,大大降低了創新、創業門檻,加速了產品落地和商業化程序。
本次中小企業上雲用雲調研的全部531家問卷受訪企業中,269家已上雲用雲,佔比超過了50%;在已上雲用雲企業中,有162家使用了人工智慧雲服務,有109家集成了雲服務商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出新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另有1家正在產品研發中)。
以上數字,可能大大超出人們的認知,但也有其合理性。以華智生物為例,至少華智育種管家一個產品,就帶著四十多家企業在育種資料採集中使用了智慧雲服務。這種行業使用者的帶動效應,不容小覷。
從調研結果看,2018年以來中小企業上雲用雲的速度和比例明顯加快,一旦行業中有了應用,且收效不錯,很快就會在行業中擴散,產生漣漪效應。
中小企業上雲用雲的速度和比例明顯加快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用雲情況調研報告(2021)》
在百度智慧雲的語音產品中,華智生物並不算大客戶,但他們在業務交流中得到技術和客服團隊的及時響應和反饋,合作十分順暢,龍曉波坦言,因此後續雙方又展開了影象、區塊鏈等方面的合作。
生在雲端,長在雲端
如何向物流企業推介上雲服務,幫助他們完成資訊化、數字化的同時,實現企業之間的數字交換與連線,進而提升行業整體效率?
“如果2008年有今天這樣的雲服務,我可能早就創業了。”南京雲鏈智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鏈智運”)創始人楊昕吉在本次調研訪談中說。
他有著十多年物流、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創業公司的高管經歷。早在2008年,他曾嘗試做過雲端解析、資料加工處理,再推送到客戶端的服務。不過那時候初創企業租機房,購買伺服器、寬頻的成本很高,創業難度大。
現在,有了雲服務商提供的基礎設施平臺,初創企業可以把時間和成本放到更具創造性、建設性的事情上來,專注自己更擅長的事情,專案啟動週期更短。
2019年,楊昕吉創辦了雲鏈智運,就是直接依託雲服務,試圖構建中國規模最大的智慧物流平臺雲聯盟。僅用一年時間,他們搭建起一個結合SaaS和PaaS的技術架構,為物流企業提供垂直場景下的技術服務、企業之間的連線工具,跑通了產品流程,探索改變中國物流運輸行業的另一條道路。
如果說面向C端使用者群體的物流業,更適合用平臺整合分散的資源進行集中管理,雲鏈智運選擇了物流行業的B端服務,為物流企業、製造企業、大型商貿企業提供整體運輸方案服務,企業可以基於自身的行業上下游整合能力,構建一個智慧運力交易和管理平臺,實現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運輸能力連線。
中國物流行業,個體經營者偏多,難以進行統一化管理,組織業務的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他們掌握具體車輛的運輸行為,大一些的企業可能會自建資訊化平臺,但行業整體數字化程度偏低,很多物流公司沒有資訊系統,很難資料共享,只有幫助企業建立資料系統,並連結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訊孤島,才能真正實現物流行業提效。
快速發展的物流行業,需要“智慧物流平臺雲聯盟”打通打破物流企業間的資訊孤島
在搭建智慧貨運平臺的新使用者註冊環節,企業有大量的證件採集和資訊錄入需求,雲鏈智運接入了百度OCR身份證識別、駕駛證識別、行駛證識別,實現了對司機身份資訊和貨車車輛資訊的自動化錄入,提升了新使用者註冊效率,進一步助力實現貨運物流智慧化升級,並減少造假、冒用等安全隱患。
楊昕吉坦言,讓初創企業自己做OCR演算法並不經濟,雲服務商的基礎設施更像是對行業的反哺。初創企業在平臺基礎設施上疊加創新,按需索取,既有成本優勢,也更符合企業的價值——幫助更多物流企業實現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提高物流行業效率。
這意味著,它們這樣一個初創企業,需要帶動一大批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動上雲用雲。
“不要說高大上的概念,不要說你的演算法有多厲害,你要讓他理解上雲的價值、能得到的益處,才能驅動他”,在楊昕吉看來,物流公司都很務實,他不懂技術,但你要告訴他這個平臺是為他服務的,能幫助他對接很多企業,他就懂了。
2020年3月,工信部推出《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提出要加快“雲+智慧”融合,幫助中小企業從雲上獲取更多的生產性服務;引導數字化服務商面向中小企業推出雲製造平臺和雲服務平臺,支援中小企業裝置上雲和業務系統向雲端遷移。
雲服務商和第三方整合商是中小企業上雲用雲的技術支援,同時也是雲服務的重要“科普員”。在本次調研中,全體受訪企業中有24.9%的企業是透過雲服務商推薦獲得雲服務資訊,同時,還有不少第三方整合商的商務團隊,也在持續向潛在客戶分享成型的行業案例。
雲服務商更多的是提供底層和基礎技術支援,第三方整合商則是在細分領域中實現技術的行業場景落地,幫助中小企業“雲+智慧”融合,滿足中小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業務系統數字化、智慧化需求。
中小企業多樣化使用雲產品和服務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用雲情況調研報告(2021)》
同樣,中小企業上雲用雲,也會反過來推動雲服務商和第三方整合商的發展。
雲智一體,未雨綢繆
如何把複雜的數字化、智慧化,讓來自各行各業、不懂資訊科技的中小企業主能夠理解並欣然接受?
本次受訪的上雲企業中,有51家認為沒有達到預期的上雲目標(上雲目標實現一半及以下),主要因為技術人才欠缺。
中小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匱乏,這是客觀現實,但在“上雲用數賦智”實踐中,中小企業其實並不一定需要太執著於自建專業技術團隊,在受訪的269家上雲企業中,有148家企業使用第三方整合商提供的人工智慧服務或產品。
武漢慧聯無限科技有限公司CTO霍俊龍坦言,“讓中小企業自己養技術團隊,不太現實,他也不太需要,他更多是需要使用這些功能,你幫他實現這些功能就好了。”
在中小企業的上雲用雲實際推進過程中,多是以非常務實、接地氣的方式進行。比如前面提到的江明。他2014年和朋友一起創業做智慧工廠,看中的是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借的是珠三角地區大力發展智慧製造、推動工業機器人和智慧裝備產業的東風。
在業務拓展中,他們發現智慧工廠所涉及的環節、人員數量大且複雜,進展緩慢,而工業質檢是多數企業的共同痛點,於是2019年9月成立珠海市華創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專為企業提供AI質檢解決方案。
很多企業主對成本十分敏感,他們會以量化指標與企業溝通,把管理成本、質量成本、人工成本這筆賬說清楚,甚至在合同中明確約定。等到AI質檢在企業實施完成,企業真切看到效率提升了,後續再推進智慧工廠專案,對方也更容易接受。
幫助企業節省成本,成為不少企業決定“上雲”的關鍵原因 來源/《中國中小企業用雲情況調研報告(2021)》
抱持這種靈活的市場策略,我們有理由相信,雲服務在中小企業中的滲透會比預期來得更快。越早上雲用雲、實現效率提升的企業,其先發優勢會越大,在未來市場競爭、行業整合中的勝出率才會越高。
以工業企業為例,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9 年末,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共有36.4萬戶,同比減少4883戶,企業數量連續兩年下降;同時,中小工業企業普遍存在盈利能力下降、企業虧損面擴大的問題,從業人員下降與招工難結構性矛盾並存。這很大程度影響到了企業投資增速和投資信心。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給全球供應鏈、生產和消費帶來巨大挑戰,加速了全球數字化程序,觸發了企業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甚至商業模式的系列變化,從而進一步加劇各行各業的頭部集聚效應,這也使得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尤其艱難。
在整個社會都往數字化遷徙的時候,那些越早擁抱數字化、智慧化,創新產品,再造流程,重塑商業模式的企業,越能快速脫穎而出,持續發展。
“上雲用數賦智”“專精特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政府政策檔案之中,我們很快會看到,這將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唯一選擇。
雲智一體,未雨綢繆。中小企業只有明確清晰地給出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定位,儘快形成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才能真正持有通往未來的門票。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