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如潮水逆流 唯獨心聲不息
文 | Esther
最近,我的網際網路世界裡有一種“怪談”引起了我的注意,即“太陽或許是我們世界中最接近邪神的存在”。這一怪談有關“邪神”的定義更偏向於類似克蘇魯的神話形象,認為最接近上古邪神的三樣事物分別是太陽、海洋和核輻射。太陽和海洋入選的原因都在於古老、高危害、都曾作為神來崇拜;而核輻射入選的原因則在於高危害、未知和能夠長久存續。
當然,這作為一種娛樂段子看看就好,不必細想。我始終認為神話是人類對未知的想象,就像坎貝爾在《千面英雄》裡談及的一句話:“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眾人的神話”,社會的諸多倫理欲求湧現為個體的夢,而這些夢經過越來越多人的共鳴和共享,則成為了神話。當你接觸到的神話越多,看到的這些編織的故事越多,你就會發現這些看似地域不同、人物不同、體系不同、千奇百怪的各地神話,似乎都能準確地指向一個共通的本源。彷彿盤古還沒有開天闢地之前,世界還沒有被分散,是一整塊完整的大陸之時,在這一刻便已有共同的神、共通的人。
神話於我而言太具魅力,它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如今仍續存在每一個人類細胞體裡的寫照。無論科學如何發達,只要世界還有未知之物,神話就仍有一席之地。神話是神、是英雄、是過去,也是當下每一個人的渴望。
“太陽” 崇拜
很多人會對神話有一個刻板印象,即世界各地的神話基本都存在太陽崇拜或太陽宗教。像開篇提及的“怪談”一樣,太陽作為古老到難以言喻的存在,成為神話中的“神王”似乎也理所應當。但實際上,有關太陽崇拜的神話多在亞洲、埃及和歐洲部分原始社會,而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很多民族中不一定存在普遍性。
亞洲和埃及則是非常典型的太陽崇拜,像在中國,象徵太陽的則是天皇天帝,而在埃及,太陽神拉(Ra)則是最頂尖的神之一,第五第六王朝的埃及所崇拜的也是太陽神“拉”。但在歐洲、非洲等地,對太陽神的崇拜則沒有像亞洲地區那樣如此狂熱。大家耳熟能詳的希臘神話之王宙斯象徵雷電,太陽所對應的神祗一般被認為是阿波羅和赫利俄斯,較宙斯知名度可小太多;北歐神話對太陽的崇拜更弱了,也或許受地理位置影響,常年冰天雪地,在北歐神話中的太陽神蘇爾,更是名不見傳的小神祗。
有一個說法或許可以作為解釋太陽崇拜的參考:“凡是在由國王、英雄或帝國推動歷史前進的地方,太陽都是至高無上的。”透過對太陽崇拜的神話考察,或許可以藉此窺見各地政治制度的一貌。
“英雄” 史詩
熟讀希臘神話的人一定也熟知所謂“英雄”的套路——都是半神半人、都有過起伏跌宕的冒險、都歷經超越常人的磨難並實現壯舉,最最重要,最最經典的,則是英雄的結局都非常悲慘,可以說完美地貫徹了希臘的“悲劇”美學。看到這,是不是連沒接觸過希臘神話的人都覺得很眼熟,很有既視感?是不是想起了一些託尼·史塔克和史蒂夫·羅傑斯?
希臘英雄的史詩套路可以說是好萊塢最愛用的斂財技巧了,諷刺的是哪怕千百年過去,我們人類還像待在洞穴裡的穴居動物一樣對英雄們的史詩毫無抵抗之力,仍會共情,仍會期望,仍會感動。“世俗化”被認為是希臘英雄特有的標籤,但其實當你縱觀全世界的英雄,你會發現,你完全找不出一個十全十美全知全能的英雄。英雄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瑕疵的。
印度神話《摩訶婆羅多》中的迦爾納,太陽神蘇利耶與凡人女性貢蒂所生的不死的“施捨之英雄”,最後卻因誤會死在了自己的弟弟手中;德國神話《尼伯龍根之歌》裡的齊格飛,如阿克琉斯一般沐浴龍血或不死之身,但被椴樹葉遮蓋處的背後成為了他唯一的死穴,最後慘遭暗殺;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加美什結局雖然沒有慘死,但也同樣是半神半人,歷經冒險,曾經成為過暴君,也擁有弱點。
千面永珍的英雄史詩,當你認真地去凝視他們,你會發現,千人緣為一面,他們正是所有最普通的人類,共同編織的最美好的夢。
“滅世” 末日
有趣的是,在世界各地,你都能找到有關大洪水或大暴雨的滅世神話。這似乎真的向我們暗示了在人類歷史上,或許曾經真正發生過一場難以預估的大災難。中國有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歐洲有諾亞方舟、諸神黃昏;地中海的美索不達米亞則有吉爾加美什洪水降臨的傳說;印度、美洲、甚至是一些更偏遠的部落,你也能找到類似的洪水神話。雖然每個民族每個地區之間的說法總有細微的差別,但發生過大範圍、大災害、持續性的洪水,卻是一致得可怕。
越探究和深挖神話,越能感受到世界大同,人類共通,上帝的絮語是人類的呢喃,世界即為如此創造。我們把世界作為自我的映象,將萬事萬物擬人化、人格化,並賦予自己的面容,透過與神祗交流,從而認識自己的存在和意義,歷史都在相似的輪迴中演化推進。
正如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寫到:“遠古的習慣,變成了神話的原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延續,獲得一種巨大的引誘力,從‘往昔之井’遙控著我們。”人類會在神話裡找到我們數千年來走的路,哪怕時代飛速進步,我們做到登上太空,探索宇宙,只要仍有未知,仍有幻想,我們每個人都還是不死的穴居人,在神話與輪迴的夢境中獲得永生。
-END-
■ 編輯排版|Esther,胡吃海喝第一名
■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獨立思考的人自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