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從這裡跟隨朱元璋從軍打天下的一大批小夥伴們,在朱元璋統一中原建立大明王朝之後,論功行賞得到封王封侯者不在少數。然而600多年後的今天,由於時光變遷、戰火紛爭和一些我們不得而知的原因,當年“萬戶侯”或也只是青山腳下一捧無名黃土,早已經不知所蹤。
刻有佛家“六字真言”的金髮冠 刻有佛家“六字真言”的金髮冠
1990年7月2日,下過一陣小雨,安徽省鳳陽縣城西鄉餘莊村幾位村民在平整土地時,偶然間刨到了地下的磚頭,以為下面埋著啥好東西呢,等清掉上面的土之後,竟然露出了磚砌樣券頂建築的蓋子——是一座古墓。在墓室券頂中間有一個盜洞,用三塊石板蓋上,究竟被盜墓者掠走了一些什麼器物?我們已經不得而知。當隨後趕到的文物管理人員開啟墓室後,發現裡面已經有積水,還有厚厚的一層淤泥。經過仔細的清理,總算沒有令人失望,在淤泥裡清理出包金邊玉板帶18塊、金髮冠、銀貫耳壺、銀壺、銀盞託、銀盤、銀碗、銀爐、銀燭臺等大大小小几十件物品。從這些發現的金銀玉器等隨葬物品來看,工藝品質極其尊貴考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墓室中發現了一塊尚完整且刻有清晰文字的隨葬地券磚和墓誌碑,具有極高文物價值。
地券字磚,就如同今天所說的土地使用權證,埋在地下其目的是昭示於後人,這片土地是墓主“合法”擁有。地券磚為35公分正方形,上刻朱書正楷小字,除了述說墓主身份,還記載了其子名叫“韋善”,是在先經過佔撲求得此地,然後準備了田米採置,用土地和糧食換得了這塊地,辦好手續後,派人到現場“壹坊”,丈量確定了用地東西南北四至界線、大小。地券上還刻有購置這塊地當時的見證人、擔保人姓名,並標明地址“屬鳳陽府鳳陽縣太平鄉十四都魯山村於皇堡龐家莊”,最後講到地券共二塊,一塊深埋在這塊地上,一塊放置於墓室中。
經過後來仔細清理,共出土了金銀器物、瓷器等隨葬物品大小54件。其中,刻有梵文、如意紋的半月形金髮冠、鳳凰紋桃形金髮簪、嵌有綠松石的玉葫蘆形金耳墜、方形和桃形玉版帶等文物,製作精湛、材料考究,特別是工藝較複雜的鳳凰紋桃形金髮簪,還有一些銀器,從中以推斷出它的主人絕非一般的平民百姓(金髮冠和鳳凰紋桃形金髮簪後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尤其令當年參與清理的考古人員大為震驚的是,基本完好的墓誌有350字,地券359字,二者相互印證,不僅為了我們瞭解600多年前明代鳳陽的歷史和當年社會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也清晰還原了墓主人顯赫的身世,包括她的性別、身份、兒孫、生足年等情況,為我們揭開了600多年前,一位在歷史長河中曾經若隱若現、帶有一些傳奇色彩的明王朝君侯夫人神秘面紗,也了卻了一樁疑雲重重的“歷史公案”。
下為鳳凰桃紋金髮簪
鳳陽明嚴端玉墓出土金髮簪。簪頭豎徑3.1釐米、橫徑2.8釐米,長11.5釐米;
鑲綠松石玉葫蘆耳墜長2釐米,綠松石長0.5釐米,通長3釐米。
墓碑誌蓋清晰刻有“故韋妣京兆郡夫人嚴氏墓誌”。墓誌上講志文是“淮陽人丁斌撰寫並篆蓋”、“鳳陽人高皓所書”。是這位京兆郡夫人的兒子為她送的終、立的碑,淮陽人丁斌撰寫的內容,鳳陽人高皓用正棣體所書。
碑文首先說:嚴夫人名端玉,祖祖輩輩世居於淮南楮格,自父輩起嚴家就是本郡的望族大戶,想來也是鐘鳴鼎食、詩禮簪纓之家。從小她父親就“教以詩書禮儀”,生稟間氣毓秀,這位嚴小姐天生俱來的一種端莊、秀美之氣。從小一直深居閨門,到了成年後,嫁與京兆侯韋德成,碑文中說韋德成早年跟隨朱元璋征戰四方、攻打討伐,打了許多勝仗,被授於左副統帥,在攻打宣州時英勇戰死,被封為京兆郡侯。明史中有記載,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曾派遣邵肆、韋德成等人率軍攻打宣州,結果失敗,邵肆陣亡,韋德成溺水而死。大軍被迫退回到廣德,並在那裡為邵肆、韋德成二人塑像,以紀念二人,韋德成的夫人嚴端玉被封為京兆郡夫人。文中說嚴夫人“性資純懿、儀範家族、雍雍肅肅”,品格高尚美好、從容大方、待人和善、家風嚴肅,是家族的典範。在祀孔時生一男孩,名善(韋善,也是她的唯一兒子)。“胎教失怙”,是說嚴夫人在懷孕的時候其丈夫過的世。“育長京師”,在京師把孩子撫育長大的,後來其子隨軍征討,跟隨金吾左將軍轉授昭勇將軍、太原中護衛指揮使,後來提拔升職為中都留守司副留守。明代封建制度下,“三從四德”社會思想還是很濃厚的,這位為嚴夫人撰寫志文的丁斌也是良苦用心,這位性資純懿、端莊秀美的嚴夫人年輕的時候應該容貌秀美,一些流傳至今的民間“野史"中就有多個版本提到韋德成妻子長的漂亮,如果不是“胎教失怙”,在丈夫死後又有了孩子,難免會給一些好事者留下話柄。可以推斷這位嚴夫人唯一的兒子韋善是在當年韋德成“攻打宣州勇逝”的同一年生下的。
嚴端玉後來養育孩子是在後方京師,長大成人後也從軍邊防,最後應該是回到了老家也是朱元璋的家鄉鳳陽,擔任了中都留守司副留守。據記載,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太祖將臨濠府設為中都,置留守衛指揮使司,隸鳳陽行都督府,這一年也是大興土木興建中都皇城的第一年。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始置中都留守司,主要任務是防護明皇陵,設留守一人、左右副留守各一人,這一年中都皇罷建已經五年,曾以集百萬之眾的建設者正在散去。中都皇城基本要建成了,建了這些宮室殿宇怎麼才能不閒著?這一年設定留守司行政機構也有其歷史客觀原因。留守在當年大概屬於正二品官,副留守是正三品。明朝時期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尚書為正二品,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因為中都留守司主要是守護皇帝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因此級別也是相當高的。有史料朱元璋的堂侄女黃朱氏即慶陽公主、堂侄女婿黃琛即駙馬都尉兼中都留守,這位黃琛就是中都留守司的首位留守,不僅因為肩負守護皇陵,還有保障建設中都城方面的考慮,中都留守司一職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洪武四年,有禮部官員提出慶陽公主非皇女,應改封郡主,其夫黃琛宜上駙馬誥命,止稱所授官。這本是朝廷禮制所在,但朱元璋念在兄長早亡,只留下這個侄女,不忍“遽加降奪”。最終夫婦二人保留公主和駙馬的封號,只是歲祿從公主標準的2000石降至500石。洪武十八年9月13日,驃騎將軍、駙馬都尉、中都留守司正留守黃琛去世,享年49歲,賜葬“鳳陽白塔之原”,恩封其子黃鉉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隨即將堂姑母慶陽公主降封為慶成郡主。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之時,曾兵臨南京,朱允炆被逼無耐,還讓郡主作為朝廷特使前往朱棣軍中求和。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7月13日,慶成郡主去世,這位郡主比京兆郡侯夫人嚴端玉早過世4年,可以想見兩位中都留守司官員的夫人,共同生活在鳳陽這片土地上,應該還是一對很要好姐妹。
回到嚴端玉墓誌的講述中。中都留守司的副留守、嚴端玉的兒子韋善,侍奉夫人非常孝順,說嚴夫人有孫子孫女一輩共26人,也是一大家子了。嚴夫人不僅對後輩孩子們重視教育、管束嚴格,還把小輩孩子們的婚嫁大事都操辦得井井有條。嚴端玉生於元統甲戌年十二月三日(公元1333年),於永樂六年八月七日(公元1408年)去世,是年九月十六日下葬,享年75歲。這在古代著實算得上高壽了。
當年發現嚴端玉墓的幾位農民沒有想到,他們無意中挖到的居然是一位明代郡侯夫人墓。
嚴端玉墓雖然有明顯的盜洞,但令人奇怪的是,在棺床的東西兩側,依然發現了一大批陪葬器物,其中不乏許多極有價值物品。如:金頭飾、金髮冠後來就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墓誌中明確告訴人們此墓主人為女性,身份是京兆郡侯夫人,墓葬規格很高,尤其門枋的出現在安徽明代墓葬中尚屬首次。金髮冠上的梵文六字真言,地券中的文字描述均帶有濃厚的宗教的色彩,可以想見當年社會宗教的繁盛程度。
令人費解的是盜洞既然打開了,為何沒有將墓室中的隨葬物品一掃而空?或者也可能被盜走了一部分,究竟被盜走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京兆郡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地區的古代行政區劃之一。郡侯是侯爵的一級,意思是以一郡作為其封國,是侯爵中最高的一級。但是加封韋德成京兆郡侯其實只不過是個名義上的追授。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有一本描寫明朝歷史的民間雜書叫《紀事錄》。當中就有記載稱:韋德成的妻子容貌美豔,韋德成戰死後,朱元璋把她接到自己府中,安置到後院,做了自己的女人。不久,韋德成的妻子生下一個兒子,名為朱生。書中說,當時有人勸說朱元璋“故將之妻不可納”,影響不好。朱元璋大概意識到這一點,就把他們母子送給了一位總管胡汝名。顯然,這個名叫朱生的孩子是韋德成的遺腹子,不是朱元璋的。在這個流傳於民間野史的故事中,這位韋德成的妻子、容貌美麗的女子應該就是指京兆郡夫人嚴端玉。
另有一野史《國初事蹟》中提到一位吳德明,也寫作胡汝明,有研究認為,這位和《紀事錄》中的總管胡汝名都是同一個人。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親自選定鐘山為帝陵所在,而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則“賜葬鐘山之陰”,讓他們死後繼續為自己守衛陵墓。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鐘山(紫金山)周圍發現了數座明朝開國功臣墓,包括徐達、李文忠、常遇春等人的陵墓。除了鐘山之陰,南京的雨花臺地區也是明朝功臣墓葬聚集的地方。已經先後發現了明代大將李傑墓、明代開國功臣鄧愈墓、明開國大將俞通海家族墓、明代平羌將軍宋晟墓等。 年,在雨花臺周圍的一處鬧市區,考古隊又意外挖出了一座長9米,寬5.5米的大型磚室墓,由此揭開了另一座大墓的神秘面紗。
近年來南京發現的寧正墓
這座大墓全部由長40釐米、寬15釐米的大青磚建造,在這些磚上都有文字記錄著燒造的情況,與當年朱元璋修建南京城的城磚一模一樣,由此考古專家推斷,墓主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
在對墓室進行清理時,考古人員發現了兩個盜洞,其中一個直接進入了主墓室,並且將墓中的隨葬品一掃而空,考古隊員只在淤泥中清理出了少量的瓷器碎片和木頭碎片,並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文物。透過對盜洞的研究,專家推斷,盜墓行為應該發生在數百年前的明朝中期,距離墓主人下葬時間不長,不排除監守自盜的嫌疑。
那麼這座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呢?在清理封門附近的淤泥時發現一塊儲存完好的墓誌銘。
根據墓誌上的記載,墓主人名叫寧正,官居正一品,是明代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明史·寧正傳》記載,此人是鳳陽壽州人,早年父母雙亡,被韋德成收為養子,改名韋正。韋德成投奔朱元璋的起義軍之後,韋正也一同加入了朱元璋的起義軍。後來韋德成戰死,是韋正接管了他的軍隊,開始跟隨徐達南征北戰,先後參加北伐,攻佔元大都等戰役,立刻無數戰功。
公元1377年,朱元璋親自下旨,為韋正恢復原來的姓氏,改名寧正。此後寧正官運亨通,一路升任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是正經的一品武將,死後才得賜葬雨花臺功臣墓區。寧正墓及墓誌銘的發現,填補了史料中的空白,對於研究明朝初年功臣墓以及喪葬制度都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據這本巜國初記事》中說,韋德成是一名副元帥,有一個養子名叫韋正,原本姓寧。韋戰死宣州後由韋正接任了韋德成的副元帥,接管了韋德成的隊伍。後面書中說這個胡汝名帶著韋德成的妻兒去了諸暨。當時領軍鎮守諸暨的人是謝再興,謝再興的一個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另一個小女兒由朱元璋做主,嫁給了大將軍徐達。後來謝再興居功自傲被朱元璋奪去了指揮權,非常不滿,殺死了諸暨的守將,率軍叛投了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事變發生時,諸暨城裡只有一個高官僥倖逃脫,丟下妻子、孩子,獨自跑回了南京,就是那位總管吳德明(胡汝明)。對於這件事,《國初事蹟》是這樣說的:“總管吳德明棄妻子,隻身先回。太祖以其忠義,賜以小於元帥妻。”這裡說吳德明把韋德成的妻兒丟在了諸暨,從此下落不明,朱元璋重新又給他找了個女人。照他這個說法,嚴夫人帶著孩子在渚暨從此下落不明。顯然與嚴端玉墓誌中所說完全不同。
韋德成的養子寧正在河州任職的時候,非常信任手下一個名叫俞本的騎士。這位俞本還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員老兵,早年做過朱元璋的侍衛,是帳前的黃旗先鋒。有一種說法講俞本晚年寫了一本《紀事錄》。其中有些能夠得到歷史印證,講的一些人和事還大差不離。但是從俞本的身份來看,他談到的關於韋德成妻兒的故事,拋開後來出現的明朝嚴端玉墓誌不提,其可信度也不高。因為如果這位俞本活得夠長,按常理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作為京兆郡候夫人的嚴端玉後來久居鳳陽,而且嚴夫人活到永樂六年75歲才去世,並且嚴夫人的這位兒子韋善長大後也隨軍征戰立了不少戰功,後來做了鳳陽中都留守司副留守,就官職來說也是三品,有兒女二十多口人。從嚴端玉墓碑文中可推定,嚴夫人和兒子韋善後來境遇與巜紀事錄》完全不同。
也有人說《紀事錄》的作者俞本還是朱元璋手下老兵,後來又跟著朱元璋發小韋德成的乾兒子寧正征戰多年,如果這些是真實的,那麼俞本肯定清楚寧正是韋德成的養子,既然他寧王很信任的一位老兵,他不可能去這樣寫寧正的養母,他不可能不知道京兆郡侯夫人和她的兒孫都好好的生活在中都鳳陽。何況還他還跟著明太祖朱元璋幹過,他有幾個腦袋。
所以說,有關明朝的許多歷史,只怕是被清代統治者洗了個遍,除了抹黑醜化以外,能夠留傳下來真真假假,真實的東西太少了!所以說巜記事錄》也好,《國初本紀》也好,就當故事來看看即可,千萬別當真。至於為何這樣寫,無非是抹黑前朝、標榜正義,無非是噁心老朱,這就叫成王敗寇吧!
關於清代文字獄的事,後面我再詳細說道說道!
202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