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因銘記而永恆,精神因傳承而賡續,安徽蕭縣的蔡窪村被譽為“淮海戰役第一村”。
我的家鄉是安徽蕭縣。在我外祖父居住的縱瓦房東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個蔡窪村。在淮海戰役之前是個很小的村莊,連小學都沒有。兒童上學都要跑到我外祖的村裡。我小時候常去蔡窪。“窪”就是因地勢低窪而得名,雨季不少粗大的柳樹、榆樹在水裡泡上半米、一米。因此,不論窮富都住在臺子上。可如今面貌大變,一躍而成為天南海北的人都要來參觀或瞻仰的“景區之一”。簡單地稱景區之一還不完整,在“景區之一”前還有“經典”二字,在經典之前還有“紅色旅遊”四字。這是國家命名的,不是自封的。在“紅色旅遊”四字之前還有一個可加上去、也可不加上去的“全國一百個”。
這麼高的評價從何而來?在學習百年黨史時,大家一定會注意到淮海戰役總前委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位的合影。這張富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就是在蔡窪拍攝的。總前委是在1948年11月6日中央批准成立的。成立後五個人不在一處,沒開過會,奇怪得很,不開會照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統一指揮,步調一致,取得節節勝利。11月30日被圍困在徐州的杜聿明向西南逃竄。這時,總前委既要考慮如何取得最後勝利,更要考慮戰役結束後如何南下,便於12月17日舉行總前委唯一的一次會議。
在哪裡開比較合適?劉、鄧、陳認為應到粟裕駐地蔡窪。當初粟裕選擇駐在蔡窪是很有眼光的。華野參謀長張震在抗戰時期常在蕭縣轉戰,對地理環境十分熟悉。蔡窪附近有三個村莊,三個村莊都有地主。地主與地主有共性,也有個性,用老百姓的話說:“劉窯的刁,瓦房的驕,蔡窪的孬。”劉窰賣麻油的地主多,斤斤計較,兩兩計較,刁;縱瓦房的地主讀大學的多,文人相輕,更傲視窮人,驕;蔡窪呢?小地主、土地主多,沒多少歪點子,只會硬賴皮,孬!張震認為土地主社會關係簡單,比較安全。還有一點,在蔡窪住哪家?蔡窪有一家姓楊的,是老革命李時莊的外甥女。她丈夫曾任新四軍四師騎兵團大隊長。
李時莊學生時就參加革命,不僅不拿津貼,還要自掏腰包。他哥哥擔心他鬧革命,有危險,不給他錢。他便拿槍對著家中的老黃牛,要挾哥哥:“你不給錢,我打死老黃牛。”哥哥只好按月給他活動經費。這在我們家鄉傳為佳話。李時莊的親戚可靠,粟裕便住進了楊臺子。
歷史因銘記而永恆,總前委在楊臺子開過會,後人稱楊臺子為“英雄會師地”。被毛澤東讚揚“為淮海戰役立第一功”的粟裕逝世後,遵照他的遺囑把骨灰撒在了蔡窪。精神因傳承而賡續,蔡窪被譽為“淮海戰役第一村”。(鄧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