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的一則通知,被拎出了其中的一句“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觸發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很容易讓人想到50年前的“備戰備荒”。
在我生活的鄉村,小時候經常可以看到牆上刷出的大字標語“備戰備荒為人民”。雖然,我生活的鄉村,既不鄰海,也非邊境,但是,那個時候,“備戰備荒”的標語,確實是很常見的,如果有心查詢,現在應該也還能找到這個標語的遺存。
“備戰備荒為人民”這個口號的提出,大概是在1965年。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離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間還不長,中蘇關係又從1958年開始逐步惡化,由此1964年開始進行著名的“三線建設”,同時解放臺海的口號一直沒有變,因此“備戰備荒”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備戰”可能就是民兵訓練,備荒則沒有什麼感覺。當然,國家層面上,“備荒”可能有一定的糧食儲備。但是,對於民眾來說,“備荒”確實沒有實質性的作為。原因很簡單,當時基本上處於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即使有心“備荒”,既沒有多餘的糧食,又沒有多餘的衣物,“備荒”就是一句空話。
在當時,“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標語前,有時還有另外一條標語:“提高警惕,保衛祖國,要準備打仗!”幸好,“要準備打仗”的標語,只是刷在牆上,“打仗”並沒有成為現實,人們生活雖然清苦,畢竟還是有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
現在,商務部發出的通知中有“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這樣的內容,雖然人們議論紛紛,但並沒有什麼人真跑到超市去搶購生活必需品來儲存,因為人們感覺現在商品供應很充分,似乎沒有什麼儲存生活必需品的必要。
由“備荒”聯想到“備戰”的人,倒是有不少。確實有不少人,對於“備荒”並不著急,但對於“備戰”感到很興奮。這些年,人們衣食無憂,已經遠離了“飢餓記憶”,對於“備荒”已經不存在什麼焦慮了。可能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會對“準備打仗”感興趣。在我們身邊,特別是在網路上,是不是有很多人願意談“準備打仗”,今天說打這裡,明天說打那裡,特別是對收復某地,更是特別來勁,一副恨不得現在就要“乘風破浪”的樣子。
大談戰爭者,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早已離戰爭,以至於人們認為戰爭是一件很輕鬆的事。“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縱觀古今中外,輕輕鬆鬆談論戰爭者,可能為數不多,現在這麼多人喜歡談打仗,可能是一大奇觀。不過,一個基本規律是,輕言戰者,往往不知戰。如果真要“備戰”,又豈能對“備荒”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