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永林著作《善齋拾貝》有感
葛水平
大約十年前就聽周宗奇老師說過“毛校長”,辦教育,人仗義,認識卻是最近一年的事,因為住地和他所在學校很近,常常去他學校菜園子裡拿菜,人就走得近了。累計一年來從貴校風水寶地拿過有:韭菜、豆角、尖椒、芫荽、櫻桃、杏子、鴨蛋、雞蛋等。最近的一天夜裡甚至去貴校的風水寶地聽過一次蟲鳴,風擊打著附近山樑上的枯草,風吹落樹梢上的軟柿子“噗嗒”一聲、兩聲,山楂被吹落時嗦嗦的聲音在樹木的嘯聲當中似乎蟻蟲的連綿低鳴。這樣的地方真是適合孩子們成長,讓孩子們貼近最真實本真的生活,深層心理的模糊微妙,課桌上的教育是全然無能為力的。
毛永林辦教育,我以為這個世界上最難的就是教育。教育是實現一代人價值的惟一途徑。在今天的現代社會里,幾乎所有的出息都跟教育接軌,在人們的心目中,基礎教育構成了高考金字塔的塔身。
毛永林的這本書中寫到:“一個非著名校長的散文隨筆”。著名和不著名中間夾著“校長”二字,能開筆作文,似乎真是不敢小覷了毛永林的文字。
毛永林的文字不是刻意書寫的那種,毛刺刺,我一直認為,語言是一個被我們寵壞了的孩子,膚淺幼稚卻又喜裝腔作勢,自命不凡。毛永林的文字是感性的,我在讀第一章:站在塬上喊媽。心裡咯噔了一下,有媽喊的人內心深處一定埋藏著人生悲苦,但是,媽在,一切必然在媽的平靜隱忍中化解了他的不幸,媽在,就有家,家是籠心的地方。
世界上的恩情,父母是最大的,因為父母生育養育了他,如果對父母不好,說明他是忘恩負義的人。毛永林寫他的父親母親、姥爺、舅舅和大妗。這些念想都來自於老家。老家的故事是講不完的,從毛永林的敘述中,總能感覺到他的淚眼婆娑,脆弱的心似乎經受不住感情的潮水激盪,當情感觸及靈魂深處的隱痛時,那真是筆有千斤拿不起啊。
一句“革命戰友”,一輩子爭吵中度過,卻相濡以沫了一生。我對毛永林母親充滿了敬重,一位小學教師,在人生旅途中常常忘掉酷暑、忘掉嚴寒,甚至忘掉自我,沒有焦躁,人生所見,無論是醜的、美的、善的、惡的,都明白,不過是各盡其能事為你表演世事的榮枯更迭,人生的悲歡離合,無窮的懸念,不盡的跌宕,無一不是日常,日常之中,月光如水,青山依舊。
讀作品的第二章:綠葉對根的情誼。我對昔陽的認識停留在一個年代裡,因為大寨知道了昔陽,跟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從毛永林的文字裡我閱讀出了昔陽人的日常氛圍。老的傳統也許真走失了。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具有過於濃厚的文化傳統的民間,任何人想要拋棄傳統事實上都是很難的。每每大力拋擲的結果是傳統中像樣的東西沒有了。昔陽人的吃喝、廟會和昔陽人,毛永林在尋找,或者說在記憶,傳統習俗的核心,詩禮的精神,一個行禮如儀的時代過去了。雖說歲月的容顏漸老,但多的是豐盈與從容,閱歷資本豐厚,此刻的毛永林可以看出正在和自己的記憶一起在路上,一起老去。
讀作品第三章:從教路上;第四章:校長聊天筆錄;我更喜歡教育教學。毛永林寫道:我不敢說我的學校有多好,至少我們學校的孩子們是快樂的。
快樂是多麼奢侈的一個詞。一顆顆天真活潑的心,他們的心與自然和動物和快樂一起成長。教育就是讓更多的快樂來到身邊。
他寫道:“語文要大聲讀。”我想起了我小時候,搖頭晃腦大聲背誦和朗讀,那是一種忘我的狀態。閱讀中發現每一小段都有一些簡樸易懂的語句出現:“為什麼要讀書?用知識去戰勝危險。”
教育難的不是精緻,是直白,是一種亂蓬蓬的野草狀態。我想說:成長是快樂的,可以聽到太陽的升起,聽到風在和萬物說話,快樂不是規矩,是和自然勾肩搭揹走過四季。我想起了毛永林“雙語學校”的風水寶地,自然原始風貌,孩子們在此處認識植物,成長在人心底本來就該是一幅畫呢。
剩餘的幾章草草瀏覽一下,大都是遊記和友人映像等等,但是每一章中都有對母親的懷念。他對母親的懷念是無序的,不需要一個什麼特別的節日去觸動,是經常地,不經意間,那些埋伏在心頭的記憶就抬頭了,我能感覺到他對母親的懷念時刻都在頂撞他的心扉。
也許,人的一輩子是在懷念中渡過的。
也許懷念才是人奮鬥的動力。
人的一生,見什麼人,關係什麼時候疏,什麼時候密,都有著定數,從前只知道他叫毛校長,這下子知道了他叫毛永林。
毛永林辦教育當校長,外加寫書,忽又覺得這人挺不含糊。
再此衷心祝賀他的圖書《善齋拾貝》出版,也衷心祝他想做的事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