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筆者釋出了一篇文章,文中討論了“然”是“燃”的古字這一問題(或者說然、燃是一組古今字)。文章在各平臺釋出之後,受到不少網友關注,一些網友也給予了一些指教,比如一些人仍然堅持認為“燃”寫作“然”是通假字。人總是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我們也不能強求。還有網友指出,“然”的本義是是烤狗肉,燃燒是引申之義。
能夠有這種觀點,說明網友已經具備了較高水平的古文字知識,能夠從造字(構字)角度來分析漢字之本義,但是將“然”理解為“烤狗肉”這一含義,卻犯了文字解讀過程中另一常見錯誤。
“然”字的兩部分
首先,我們來看看“然”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灬和肰,灬,我們大陸人往往將之稱作“四點底”或是“四點水”,這是一種極為通俗的稱呼,毫無學理可言,較為正確的稱呼應該是“火部”,和“燈”字“火”部是同一部。
民間傳說,乾隆皇帝題字“花港觀魚”時,將“魚”之四點,寫作三點,便是認為魚不應該在火中。這一傳說,正印證了“灬”為“火”部這一點。
還回到“然”字,灬部之上是肰。肰是會意字,從肉(注意,不是月,是肉,我們熟悉的肚、肘、膚等等都是肉部)從犬,這樣一來“肰”的意思就是狗肉。
明白“然”的兩部分含義,我們再來看“然”字的含義。
“然”,下半部分為火,上半部分為“肰”(狗肉),合起來似乎可以理解為烤狗肉。但是這樣解釋“然”字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然”必須是會意字。會意字的本義就是將各部分的含義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意義。
很可惜,“然”字不是會意字。
“然”為形聲字
何以見得,我們可以參考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然”的解釋:“然,燒也,從火肰聲。”
《說文解字》在解釋漢字過程中,有嚴格的體例,“從某”意思是取這個字的含義,“某聲”意思是取這個字聲音。這裡說“從火肰聲”,顯然就是對形聲字的註解體例,即“然”字應該取“火”的含義為形旁,取“肰”的聲音為聲旁。因此,“肰”這一部分僅僅表示聲音,不表示含義。因此,不能將“然”解釋會“烤狗肉”。
形聲字不同於會意字
實際上,將象聲字當做會意字解釋,是漢字解析過程中的常見錯誤,即使是一些文學大家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我們可以說一個有趣的故事:
王安石研究漢字,著有《字說》,他喜歡將漢字都解成會意字,他說:“波者,水之皮也”。蘇東坡一聽就樂了,那敢情是:“滑者,水之骨也”。王安石的謬誤就是,錯將形聲字——波——視為了會意字。蘇軾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同樣的方法諷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