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金魚的歷史說來可長了,早在一千六百年前的晉朝就有記載了。最初是野生紅鯽魚,被人飼養後不斷地改良、選育,現在竟已有幾百個品種。長久以來,金魚被視為吉祥、招財的觀賞魚,因為“金魚”與“金玉”諧音,養在一缸清水中,那就是“金玉滿堂”。老北京四合院典型的一道溫馨恬靜風景就是:“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
記得小時候,我家正院當中就有一個一米多高的魚缸,裡面有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金魚。叫得出名兒的有龍井、望天兒、珍珠、水泡兒等,顏色以紅居多。那時家裡的長輩都忙於工作,我就經常去給它們換水、餵食。街坊鄰居家也有很多人養小金魚兒,沒有大缸,小盆兒、深盤兒也都可以,圖的是看它泳姿靈動,性情溫婉,讓人心情舒暢。
衚衕裡經常有來賣小金魚兒的遊商。他們挑著一副擔子,一頭兒是單梁淺沿兒的大木盆。盆中用兩條木板十字交叉分成四個格子,裡面盛水,分別放著不同品種的金魚。魚的個頭兒都比較小,但很活潑,搖頭擺尾地在小小空間中游來游去。擔子的另一頭兒,是個很大很高的荊條筐,裡面放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玻璃魚缸,外形像荸薺,扁圓,肚大口小。買魚的人可以像我這樣,家裡有養魚的傢伙什兒,只買魚補充。也可以買一個玻璃缸,再買幾條小金魚兒,講好價錢,小販給放好水,把選好的魚放進去,再用紅繩在缸口邊沿上的四個小孔中穿過,做成小提手就齊活了。回家放在案頭,成為隨時可以觀賞的書房一景兒,或給孩子們餵養著玩兒,也會給他們帶來好一陣子的快樂。
賣小金魚兒最講究的是吆喝,聲音悠揚、悅耳、打遠兒,在衚衕裡多老遠就能聽到:“大小哎——小金魚兒嘞!”“賣大小金魚兒嘞哎……”幾十年過去了,這吆喝聲還是那麼清晰在耳,在老北京串衚衕賣貨的招攬聲中,這是給人留下很深刻印象的。
小販賣的魚價格都不貴,個頭兒也小,聽大人說這些魚是從金魚養殖場躉來的次品,精品也到不了魚販子手中,但對我們這些衚衕百姓來說也足夠了。
在春季,有賣小金魚兒的還捎帶賣“蛤蟆骨朵兒”。“骨朵兒”在北京話裡就是沒開放的花蕾,形容小。青蛙、蟾蜍(癩蛤蟆)都叫蛤蟆,所以它們的幼子蝌蚪就叫“蛤蟆骨朵兒”。那時缺醫少藥,老百姓都信偏方治大病,因為癩蛤蟆會分泌一種名貴中藥蟾酥,有解溫去毒,順氣平喘的作用。既然蟾酥有這麼神奇的治療效果,想當然蝌蚪身體內也得有微少含量。所以在夏季酷暑來臨前,奶奶們怕寶貝兒燥熱生病,就會手拿小碗兒,從賣小金魚兒的這裡買五六隻鮮活的蝌蚪,讓孩子隨著清水一起灌下肚。賣魚的卻多了一個掙小錢的營生,吆喝聲中後面又加上一句“蛤蟆骨朵兒哎!”當然,這個偏方現在是沒人信了。
現在進衚衕賣小金魚兒的早就沒有了,但在中山公園、北海公園裡,那些家庭不好養的色彩鮮豔、形狀奇特的金魚精品,卻讓人大飽眼福。像我小時候養的最普通的小金魚兒,農貿市場還有賣。家裡玻璃缸中養幾條,每天相視,看它們活潑安祥的神態,卻也讓人悠悠神往,陶醉其中,樂而忘憂,怡而忘倦了。
(來源:《北京晚報》2021年8月13日,第27版;作者:何大齊;圖片:原文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