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已經被糾結了一兩千年,甚至還抬出了老子和莊子,孔子和孟子,這四位聖人來打群架!
也真是無聊得很了!
其實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主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何來性善性惡一說!天地無善惡,順道者昌,逆道者亡而已!
而孔子更是不會說性善還是惡,孟子之所以說:人之為學者,性本善,這個意思根本就不是善惡的善,而是擅長的意思,同於:君子非能,善假於物也,這個善的意思!白話說就是小孩子天性中就充滿好奇,所以聰敏好學,天性向上!
善惡之說,是佛家為了用因果論來糊弄人,編造出來的難以自圓其說的相對論!孟子作為儒家大思想家,不會幼稚到去用善惡來固化人性的。善惡很多時候跟立場有關,彼之善,人之惡,哪裡分得那麼清楚呢?看看以行善之名做惡的,少嗎?
其實對於古人的話,後人曲解得太多了,同樣的話,例如: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後人斷章取義,只說言必信行必果,還把這當成君子的德行,卻忘了後面孔子說的,這是妥妥的小人啊!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大宋朝王應麟,其原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初生嬰兒,其天性都是聰敏好學的,對世界充滿好奇和了解的慾望,每個嬰兒都是相近的天性,後來的經歷和磨練,讓他們逐漸產生了巨大的區別!
再看下文,就更清楚了。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給他很好的教育訓練,他的聰敏好學的天性,就會改變,而教育的方法,就是專注訓練!
後面又用: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來延伸說明環境能夠影響人的重要性!
所以,這裡說的都是人的喜歡教育和養成,哪有一毛錢的善惡的事啊?
所以,一起跟就誤讀了善的意思,還辯論去辯論來的爭吵了那麼多年,真是個天大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