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壇經》印記
吳孝斌
《紅樓夢》(亦名《石頭記》《情僧錄》等)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其靈動活潑的“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筆法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壇經》則是禪宗的基本經典,記錄了六祖惠能大師的一生及主要講法,是由中國人所撰且獲“經”稱的惟一佛典。對《紅樓夢》細心品讀,會發現其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情節設計乃至語言駕馭,或多或少都彰顯有禪宗精神的意蘊,一些情節(或思想)更是直接取材於《壇經》等禪宗經典,在此試舉三例而略作對比。
一.五祖傳法六祖的故事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有描寫寶玉、黛玉、湘雲鬧彆扭,互相暗答機鋒的故事。寶玉因受《寄生草》中“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影響,大哭而提筆佔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還寫了《寄生草》:“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黛玉向寶玉提問:“至貴是寶,至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竟不能答。黛玉又道:“你那偈末雲‘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我看,還未盡善,我再續兩句在後。”因念雲“無立足境,是方乾淨。”遂引得寶釵說了禪宗六祖惠能以偈授得法嗣之位的故事,即為:
寶釵道:“實在這方悟徹。當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尋師至韶州,聞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他。今兒這偈語,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這句機鋒,尚未完全了結,這便丟開手不成?”
寶釵所講的故事見之於《壇經·行由品第一》中。而文中惠能對神秀偈語的評價“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則見於禪宗典籍《景德傳燈錄》卷第三“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中惠能對神秀之偈的評價。《紅樓夢》中的這段文字,細細品味,更是別有趣味及深意。
二.《真假動靜偈》與“假作真時真亦假”
《壇經·付囑品第十》記載六祖惠能大師在七十六歲時,預知時至,圓寂之前特別再次集結徒眾而開示《真假動靜偈》,即: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在《紅樓夢》第一回中,僧道二仙師說:“那紅塵中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在第五回中,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石牌兩邊對聯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在最後一回(一百二十回)中,甄士隱說:“太虛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且從整部《紅樓夢》來看,其順序也是從真(甄)到假(賈),最後又回到真(甄),真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王希廉(清代著名《紅樓夢》三大評點家之一)在《紅樓夢總評》曾說:“讀者須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數意,則甄寶玉賈寶玉是一是二,便一目瞭然。”
《紅樓夢》劇照(網路圖片)
三.本心與“寶玉”
禪門常將“本心”喻為“自家財珍”、“自家寶藏”,《壇經》特別強調要識自本心,明心見性。在《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弘忍半夜給惠能講說《金剛經》,當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在《壇經·般若品第二》也有識心見性論述,“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在《紅樓夢》中,“通靈寶玉”與賈寶玉是合為一體的,是以“寶玉”來喻指人之“本心”。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中,賈寶玉鳳姐被馬道婆魔法所害,眼看著三日光陰過去了,寶玉躺在床上,連氣都將沒了。這個時候,來了一僧一道兩個神仙,賈政問道人有何符水?道人對賈政笑道:“你家現有希世奇珍,如何還問我們有符水?”原來,通靈寶玉因為被聲色貨利所迷,所以不靈驗了,僧人稱“通靈寶玉”原本是“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經過僧道的持頌,通靈寶玉恢復了除邪祟的功效,當天晚上,賈寶玉就漸漸醒來。“希世奇珍”、“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所指的正是“本心”。
在第一百一十五回中,賈寶玉與甄寶玉見面相談話不投機,賈寶玉後來對寶釵說:“他說了半天,並沒有明心見性之談,不過說些什麼文章經濟,又說什麼為忠為孝,這樣人可不是個祿蠹麼!只可惜他也生了這樣一個相貌。我想來,有了他,我竟要連我這個相貌都不要了。”此時的賈寶玉已是在追求“明心見性”之道了。
在第一百一十七回中,賈寶玉得和尚點化,欲將將玉還給和尚時,襲人說:“這斷使不得的!那玉就是你的命民,若是他拿去了,你又要病著了。”寶玉道:“如今不再病的了,我已經有了心,要那玉何用?”此時的賈寶玉已經恢復了本心的清靜靈明,跳出了聲色貨利之迷圈,正是《壇經》中所云之“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壇經》雲:“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勸,悟人頓修。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劫輪迴。”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紅樓夢》你真懂得話,那是一部禪學,一部佛法。”當代著名人文學者劉再復(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亦曾說“沒有禪宗,就沒有《紅樓夢》”。體悟其中《好了歌》,細品全書,其實是一個“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的過程,“本來無一物“、“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成稿於2021年10月31日上午)
特別提示:未經本人同意,媒體、網路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