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宣傳科學無神論,從9月10日起,我們將連載李申的專著《中國無神論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縣人。1969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0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轉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中國無神論學會顧問、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中國反邪教協會副會長。
第八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鬼神信仰
二、隋唐時期的感生帝和神州信仰
古代各個民族,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就是人是上帝造的,只有上帝的子孫才有資格做國王。
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說今天已經是盡人皆知的事了,中國古代,也同樣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孟子·梁惠王篇》載: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所謂“天降下民”,就是上天降生了下界的民眾。所謂“《書》曰”,就是說,這是引用《尚書》的話。據《古文尚書·泰誓篇》,這話是周武王伐紂時的誓師之辭,文字和《孟子》稍有差別。開頭是“天佑下民”,而不是“天降下民”。然而朱熹作《大學章句》,其序言中,發揮了《尚書·泰誓篇》和《孟子》所引《尚書》文字的意思,原文如下: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慧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
這裡也是“天降下民”。至於“作之君,作之師”的意思,則講的更為明確。
朱熹的《大學章句》是《四書集註》中的一書,而《四書集註》從元代合刊開始,就是國家考試的必考教材。因而朱熹所發揮的“天降下民”的思想,至少是此後八百年間中國古代國家的普遍信仰。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兩則上帝生子的故事。一則是《詩經·玄鳥篇》: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玄鳥,就是燕子。據說是為商朝的興起奠定基業的契的母親簡狄,在水中洗澡時呑下了燕子掉下的卵,於是生了契。這被認為是上天的意思。
周朝的祖先也有類似的故事。說是為周朝興起奠基的棄,其母姜嫄在祭祀高禖的路上腳踩了一隻大腳印,然後生了棄。《詩經·生民篇》講的就是姜嫄“不由夫而生子”的故事。這和基督教的瑪利亞童貞生子,都是一類故事。
中國這兩則故事中,由於周在商後,所以姜嫄童貞生子的故事特別受到重視。許多地方都為姜嫄建廟祭祀,尊崇這位偉大的母親。
契和棄的子孫,後來都做了天子。中國古代,和其他古代民族一樣,也認為只有神,或神的子孫才可以做國王。司馬遷作《史記》,從堯舜一直到秦朝,他們的世系,都可以追溯到黃帝。周邊的民族,則往往認為自己是炎帝子孫。因此,所謂“炎黃子孫”,首先乃是歷代皇族的成員。炎帝和黃帝,在漢朝,都是作為上帝被尊崇的。這就是說,在司馬遷的意識中,實際上也是認為,只有上帝的子孫,才可以成為天子。然而漢朝的天子卻是劉邦。劉邦的父親連名字都沒有,他的祖父是誰都不清楚。要追溯他的遠祖世系,就更加不可能。這使司馬遷非常困惑,他不知道劉邦為什麼能成為天子,而且時間很短,也沒有一寸土地做根據地,使他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他只能把劉邦的興起歸結為是天降的“大聖”:
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
然而劉邦沒有一個上帝的血統,始終是漢朝臣子的重大遺憾。直到東漢前期,儒者賈逵在《左傳》中找到夏代的御龍氏劉累,是堯的後代,這才使劉姓的世系可以上溯到黃帝。
後來,王莽稱帝,曹魏代漢,都費心勞神的尋找過自己的上帝祖先。王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舜,從而再上溯到黃帝。曹魏也把自己的世系上溯到舜,證明自己的稱帝,也是天命所歸。
然而這樣的追溯畢竟可信度薄弱,所以至遲在西漢中期,幾家《詩經》學者,還有所謂《春秋》公羊家,都認為,聖人都沒有父親,是“感天而生”:
《異義》:《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孔穎達《毛詩正義·生民篇》)
《異義》,即《五經異義》,東漢儒者許慎著。“《詩》齊、魯、韓”,即研究《詩經》的齊國、魯國和韓國的學者,他們各是一派。“《春秋》公羊說”,就是研究《春秋》的公羊學派。這幾家在其他儒學問題上有分歧,但在認為“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這一點上,完全一致。
東漢末年,鄭玄著《駁五經異義》,反對許慎。鄭玄認為,說聖人“皆無父”,或必須有父,都是片面的。他認為,有父,不妨礙“感天”;“感天”,未必就無父。不論有父、無父,在感天這一點上,鄭玄和其他儒者,也都是一樣的。
然而如何感天?鄭玄以前的儒者都語焉不祥。鄭玄在前儒“感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感生帝說。
《禮記·大傳篇》:“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鄭玄注道:
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謂郊祀天也。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蒼則靈威仰,赤則赤熛怒,黃則含樞紐,白則白招拒,黑則汁(同葉,讀xie)光紀。
依漢代的說法,天上的皇宮有兩處;一是紫微宮,裡面住的是太一帝君,也就是漢武帝時祭祀的最高神。第二個是太微宮,裡面住是五帝,也就是靈威仰、赤熛怒等。依鄭玄所說,王者,也就是天子,他們的先祖,都是感受了太微宮中五帝之一的精華所生。至於如何感受?則形式不一。比如商人祖先契,是母親呑了燕卵;周人祖先棄,是母親踩了巨人的大腳印。劉邦,是母親在河邊碰上了大雷雨,他的父親看到,有蛟龍伏在他母親身上。然而無論如何,這些天子的先祖,都是血統意義上的上帝之子。他們的後代,則是上帝的孫輩,總之是上帝的苗裔。
鄭玄發明此說以後,不僅曹魏,吳國孫權也沒有采用他的說法。此後的幾個朝代,也沒有理會鄭玄的說法。但是北朝後期,北齊、北周,都認為自己的先祖是感受了東方青帝靈威仰的精華所生,並且都把對感生帝靈威仰的祭祀納入國家祀典。這是古代國家祭祀感生帝的開始。
隋朝繼承北周制度,認為自己的感生帝是赤熛怒。唐朝,認為自己的感生帝是靈威仰,都把感生帝祭祀作為國家正式祭祀的上帝之一。此後宋朝也繼承隋唐制度,把赤熛怒作為自己的感生帝。
隋唐新增的、級別與感生帝差不多的神祇,還有神州。
“神州”本來是戰國時代思想家鄒衍給當時中國的這塊土地所起的名字,全名是“赤縣神州”。認為赤縣神州內又分九個州,為“小九州”;赤縣神州之外,像神州這樣的地方還有八塊,稱“大九州”。從那時開始,神州就僅僅是一個地名。南北朝後期,北齊和北周都把神州作為大地之神的名字,納入國家祀典。隋朝繼承北周制度,也把最高的地神稱為神州。
到了唐朝,則沿襲以前制度,把皇地祇作為最高地神,神州作為僅次於皇地祇的地神,也被作為“大祀”,即最高等級的祭祀,納入國家祭祀系統。因此,神州這尊地神,在隋唐時期,是新增加的一尊重要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