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古裝電視劇或者古籍的朋友都知道,我國古代寫字都是從右至左、從上至下書寫的,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還得從說寫材料說起。
我國書寫材料經歷了從“甲骨——竹簡、木簡——紙”的演變。
最早的甲骨呈狹長形,豎著在上面刻字比橫著刻字顯然要方便得多,也由此誕生了“甲骨文”。
甲骨太過難得和不便於書寫,於是人們發明了竹簡,我國很長時間都在竹簡上寫字。
想象一下,一條條細長型的竹簡最合適的方式就是自上而下,一個字寫完落筆,另一個字起筆,筆勢連貫,一氣呵成。
那為什麼從右往左寫呢?這和人們的用手習慣有關。
大多數人是右手執筆左手拿竹簡,寫完一條,左手再拿一條,這樣從右往左寫就比較合適。
寫完之後晾乾,在竹簡上鑽孔、穿繩成冊。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文字記錄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竹簡已經無法滿足,再加上竹簡笨重不便於運輸儲存,多重因素下,紙被髮明出來了。
雖然後來發明瞭紙張,但人們仍然保留了這個書寫習慣。
除了現實原因以外,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書寫習慣還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君為上,臣為下,右為大、左為小,“以右為尊”。
中國從1919年新文化運動提出從左往右寫字,但直到新中國成立,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國家才確定改成“從左至右”橫向書寫的模式,並沿用至今。
存在幾千年的傳統書寫習慣就此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