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家先賢老子說的一句話,記錄在《老子》一書中。
這句話簡單些來理解,我們可以將其解讀為一種“勝人不如自勝”的處世智慧。即小聰明的人往往會想方設法瞭解對手,而真正的智者往往趨於“自我精進”,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明白,自己從來不是為了外人對比而自我提高,更不是為了那膚淺的勝負欲而奔走,自己所為之事皆是為了自己本質的成長與提高。
而稍複雜且學術性一些的解讀,其實是展現了老子對“主客二分”的認識,老子這裡以“自知”與“知人”展開議論,旨在引導人們理解“主客融合”之“同於大道”的境界。此點解釋在後文會稍作解讀。
1、道家哲學層面,老子傾注在“知人”與“自知”中“主客合一”的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家老子對“道”之體悟的展現之一。
世人沉迷於“知人”,但卻不知道,符合“道”的人,當在自修中“自知”,這是為何?
從哲學層面來講,在主體面前,客體是“無限”的,而人眼中區別於“主體”本身的“客體”,或者說“物”,實際上是人在自己有限的經驗領域中所呈現的“有限認識”,這種“有限”有時候可以理解為“狹隘”。
因為每個人的“視野”有限,所以對“客體”的認識有限,繼而認知難以全面,且沒有盡頭。隨著人們對外物認知經驗的“積累”,成為所謂“智者”,但是卻離“道之清明”有相當遠的距離。
於此,“為學日益”達到一定境界以後,小聰明變成智慧,然後逐步向“大智若愚”跨越,即人們開始轉化視野,步入“為道日損”的境界,也就是從“知人”轉向“自知”。
於此,道家老子借“知人”和“自知”提出了“主客二分”的事實,而道家之道是“無限”的,主體之外有客體,客體之外還有主體,真正合於“道”的境界是“主客融合”,繼而進入“無知之知”的狀態。
或者這麼說會更容易理解一些,向外“知人”往往有鮮明的“主客之分”,於此會離“超越主客”而“主客合一”之“道”越來越遠。但人如果在“知己”上不斷探索,在體道與悟道中消解與外物對立的“我”,自然而然上達“主客合一”大境界,便可獲得體道悟道的圓滿。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處世智慧
記錄於《老子》一書中的道家思想在表達敘述上雖非常簡練,但是卻蘊含著一個包羅永珍、別有洞天的哲學體系,裡面的一言一語可以有形而上的深遠意喻,但是下落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上,又是發人深省的處世智慧,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
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反思,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時候我們的煩惱、苦悶源於我們過於“求外”而忘記了“真實自我”,我們在攀比心、虛榮心、好勝欲的裹挾下來回奔走、上下沉浮,我們在與人的競爭中坐立不安、夜不能寐。
但是折騰來折騰去,許多時候我們早就忘記自己“出發時”的本心,走著走著,我們的目的從自我成長變成了與人攀比,繼而日日如坐針氈。我們活在與他人的比較中,這是一種極累的活法,而導致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是我們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懂得去認識外物,這不是壞事,但是我們不能忘卻自己的模樣,要明白積累對外經驗,不過是為對內的成長做鋪墊的。所以勝人其實不如自勝,知人其實不如自知。
3、寫在最後
對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顏小二上文先是簡單講解了一下略顯晦澀的哲學內涵,然後借題發揮,講了一下其在處世智慧上的運用,期待可以啟發大家正確認識自己“知人”與“勝人”背後的動機,並時刻反思自己是不是還記得“初心”。
要知道,所作所為本為自我提高,卻在“知人”與“勝人”的角鬥場中痛苦沉迷,這無疑是可悲的。由此,我們也能發現,道家老子對世事之洞悉確實深入,讓人佩服。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