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辭海計劃#對號入座,看看你和娃之間最常見的“糾紛模式”,畢竟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第一種:“權利的遊戲”--話語權爭奪型:這也是最近這段時間我和C姐常見的相處模式:不讓她做的事,她一定會看著你的眼睛,輕輕的慢慢的做一下,挑戰你的底線,心理臺詞是:越是不讓我做的事情,我越要試,我不能讓你做主,我才是說的算的人,別想對我發號施令;
第二種:“我就是主宰”--尋求關注型:一般比較常出現在多娃的家庭,當父母或者家人過多關注其中一個孩子時,其他孩子最容易因為缺少安全感或者是歸屬感,每天不停的“求抱抱、求關注、求照顧”,。一切的哭鬧、撒嬌或者特殊要求,都是為了得到大人的關注;那句歌詞怎麼唱的來著?“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不然就是不愛我,不在意我。很瓊瑤呀有沒有
第三種:“累覺不愛直接躺平”--自暴自棄型:從小就有當“鹹魚”的潛質,“幹啥啥不行,放棄第一名”,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拒絕開始。這也是我家小姐姐的慣用伎倆之一:積木剛搭到第二塊,拼圖剛剛開始,小毛巾還沒開始疊,已經被目測的難度嚇住了:“我不想做、我不會做、我做不好、我太累了、我幹不動”;“不行、不行、不行,我不會”
第四種:“得不到就毀掉”--打擊報復型:這樣的孩子比較可憐,其實明明是受傷受委屈的,但偏偏要用比較激進的方式掩蓋難過的情緒,“我已經很難過了,既然你不安慰我,那我也要讓你難過”,於是在不被理解之後,孩子會借用語言或者肢體的報復行為讓他們找到“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