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需要養成的習慣很多,低年級、乃至整個小學階段,都是養習慣的最佳時機。從已經上中學的姐姐可以看出,正是小學養好的很多習慣,讓她在中學得以能比較輕鬆地應對學習。
好習慣太多,具體到一個孩子身上,不可能全部擁有。以家裡的兩個孩子為例,來說說最基本的幾條習慣。
先從學會整理說起。
當老師這麼多年,最生氣的時候,不是學生考不好,或作業總是錯,而是每天都有學生無辜地望著你說“書忘記帶了”“作業忘記帶了”,真叫人“無語凝噎”。
這樣的孩子,不管是批評責罰,還是推心置腹地談話,忙活一大通,還是會有下一次忘帶。“忘記了”三個字就像是萬能理由,讓老師簡直無計可施。
為什麼總是忘記?因為很多孩子根本不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和用品,每天要帶什麼,壓根不知道。
在學校裡他們的課桌上、抽屜裡永遠亂成一團,開啟他們的書包,也是一個小型“垃圾桶”。現在帶二年級,班級裡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基本上都是“動手能力弱”的孩子。
很多家長都抱怨“孩子的東西亂扔”,但很少有家長真正用心教過孩子怎麼整理,有的是直接命令,吆喝著讓孩子趕緊去收拾,有的則乾脆代勞,省得孩子慢吞吞地搞半天,還整理不好,耽誤時間。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整理,從幼兒時期起,就應該培養他們整理東西的能力。
記得妹妹小時候,家裡經常被她扔一地的玩具,無從下腳,但不責罵她。等她玩好,就招呼她一起來收,跟她玩“送玩具回家”的遊戲。
小一點的時候,她撿得慢撿得少,我就多撿一些撿快一些。隨著她漸漸長大,我就故意撿慢一點少撿一點,她反倒不滿意了:“媽媽你怎麼還沒撿好啊,你看我都撿了這麼多了!”,我也會跟她開玩笑“哎呀,這可都是你扔的,我是給你幫忙呢!”
現在,她也經常會把看的圖書放得到處都是,或把書桌、遊戲桌弄得琳琅滿目,但只要說一聲“現在開始整理”,她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收拾好,分門別類地把東西擺好,然後過來跟大人邀功求表揚。當然,我們都會誇她會整理,動作快。
這樣,孩子就不會對讓她整理物品產生牴觸,反而會很樂意去收撿。本來亂糟糟的地方,在她的整理下,變得乾淨整齊,她就有巨大的成就感。
還有家長認為應該從源頭控制孩子,不亂扔不就不用整理了嗎?
我們家的爸爸一開始也是如此,只要孩子把玩具箱搬出來,就制止她:“剛整理好的,又要亂翻,拿一樣玩一樣,不要把全部玩具都翻出來!”,或者是“這麼多書都搬出來,你到底看哪一本?”,整天大呼小叫,也不見效。
孩子把東西全弄出來是天性,讓她玩好一個玩具再玩另一個玩具,看好一本書再看下一本書,是不符合這個年齡段特點的。
比如她看書喜歡先把一套書搬在桌子上,一本一本看,或者這一本里翻了幾頁,想到了什麼又去翻另一本。其實我也是這樣,看書也不是看完一本再看另一本,會經常同時看幾本書,但只要擺放有序,也沒問題。
所以,不是不讓孩子弄亂,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整理。
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必須先習得方法,再透過反覆練習,才能掌握。學會整理東西,也是一樣。
上學後,孩子的書包每天必須整理,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要讓孩子有這個意識,在大人的協助下,慢慢養成習慣。
妹妹的書包一開始也是雜亂的,不知道該帶哪些書本和用品,一年級的第一個月,我都是帶著她一道整理。
每天晚上準備睡覺前,我們就開始整理書包,把它看作一件必須認真去做的、有儀式感的事情。
先和她一起看看課程表,根據安排找出明天上課需要的書本,大開本書放在下面,小開本的書放在上面。然後一起想要帶哪些作業交,讓她自己找好放進書包的隔層(後來她習慣放在各個科目書本的上面)。最後再讓她檢查文具盒:鉛筆有沒有削好?橡皮、尺子有沒有放進去?這些都是每天必帶的文具。
再過一段時間,放手讓她獨自去整理,之後我檢查一遍,再誇她整理得好,她就特別高興,從不把整理書包當作負擔。
再後來,這項工作就“習慣成自然”了,就像是條件反射。睡覺前,一定要先把書包整理好,再拿出來放在門口的小椅子上,才安心去刷牙。
現在,她上二年級的這兩個月,我們從來沒有管過她的書包,有幾次書上要簽名,她還反覆叮囑我:“媽媽你簽好了字,要把語文書放在作業本的下面,放在數學書的前面,不要放亂。上次你把作業本亂放,害我交作業的時候差點找不到!”
有一天,她跟我吐槽班上某位同學書包太亂了,說怎麼能把書亂塞一氣呢?看到她那副傲嬌的小模樣,覺得整理書包這事兒,算是不用煩神了。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會有忘記的時候。偶爾的一次疏忽,並不責罵她,讓她思考不整理會造成什麼後果,孩子自己會知道該怎麼做。
學會整理物品,不僅僅是讓書包、桌子變乾淨變整潔,更重要的是學會有條理地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會安排自己的物品如何擺放,就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小學學會了這項技能,養成了這個習慣,中學就會無窮收益。
不過,學會整理,又不只是“學會整理”那麼簡單,還包括有“學會記作業”“學會聽要求”“學會專注”等其它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