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囤生活必需品的資訊刷屏了。現在官宣來了,讓大家不要過度解讀。各地物資尚充足。想來想去,思緒萬千。若有萬一,我們會站在什麼立場呢?
終究不過是上下同心,以一己微薄之力守好後方。唯願我國子民安康順遂。所以呢,做好一份工,守好一個家,養好自己娃。把娃養成養成祖國希望的樣子,也是他自己將來會喜歡的樣子。
《從出生到獨立——寫給父母的養育心理學》最近讀得差不多了。很多東西讓我覺得,哦,是了,原來如此。每個階段該當如何?似乎在其中找到了一些指路明燈。
有些“慌”根源在家長,娃其實,真的還好~
我家小娃七歲多,於是我重點看了學齡兒童篇。想起去年8月,作為一名娃即將入小學的老母親,真的焦慮了很久,擔心他在小學還像幼兒園一樣,擔心他坐不了一節課,擔心他不會好好聽老師講課,擔心換學校不適應……總之,各種擔心;如今二年級了,“雙減”政策出來後,現在沒了紙筆作業,老母親又焦慮了,這小娃娃們剛學寫字,學了不佈置作業,回家不寫字,怎麼能行?日後怕不是養出來的全是白字先生?
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慌”是會傳染的,會在許多父母之間傳遞,也會透過父母傳染給孩子,“慌”必然帶來亂。其實最後你會發現,沒有你想得那麼糟。
我家娃,在我焦慮一個暑假之後,人家自己是平穩過渡的,呃,除了不太遵守課堂紀律,話有點多……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適應能力都非常OK。至於現在二年級沒有作業的問題,其實少了作業沒少學習質量。我週末聽寫抽查,基本學過的字都會寫,拓展的只需會認的字,都可寫出大部分。講真,老母親莫名其妙的擔憂和嘮叨原來不是從變成老太太開始了,而是從一生娃大概就註定了……
五方面評估,建立入學期親子溝通時間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管,因為的確會有些小朋友有不適應的情況,去年9月我就見過在小學門口嚎啕大哭不想上學的小朋友。所以一些評估還是要有的。主要是五方面:生理適應(吃喝拉撒睡)、行為適應(規則意識)、人際適應(與同學的互動交友)、情緒適應(開心地上學)、認知適應(學業)。可以在接送路上建立入學適應期親子溝通時間,多說一些祝願、提醒、羨慕、相信、佩服、好奇、鼓勵、建議、驚奇、傳播、信任、關心的話,來了解孩子的適應情況。
比如:你們張老師聲音大嗎?愛笑嗎?他上課提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呢?誰回答的呀?你有舉手嗎?再比如:我在班級群裡看到老師表揚你課堂紀律很好,你是怎麼做到的呢?你今天的作業又得了A+哦,真厲害,你是怎麼做到一道題都不錯的呢?
總之,就是儘量具體而正面的引導和暗示,讓娃愛上上學,覺得學校也有吸引他的地方,慢慢就適應的。
PS:第一次發現,心理學可以教人很好地說話和聊天。這本書還是不錯的。溝通真的很重要,溝通的態度、方式更重要。
繼續讀書,有空再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