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科學小實驗▲ 人工智慧學習
我們一起帶娃“玩”,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父母應該如何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
找到了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就找到孩子學習的永動機。
人民教育家于于漪曾經說過:“對於孩子教育中的智育,最重要的是求知慾。你一定要說“我要學”,不是要我學。”
這個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這個話題比較大,涉及範圍比較廣,以後公眾號會多展開寫幾篇內容和寶爸寶媽一起交流交流如何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這個教育話題。
今天只就上週末我在閱讀“傳奇縣委書記”陳行甲,2021年最新著作的《在峽江的轉彎處:陳行甲人生筆記》這本書時,就書中談到了關於教育這個話題來聊聊如何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
在《在峽江的轉彎處》這本書中作者談到了教育話題跟我留下比較深的有兩處:
一處是作者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受到朋友Hal夫婦的邀請去他們芝加哥郊區家裡做客,討論到孩子們的教育,作者美國朋友的妻子 Pam告訴作者自己在家裡開Home School(家庭學校),自己教育孩子。
家庭學校在美國不僅合法,而且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自己教育孩子。
作者好友妻子犧牲掉工作的機會。採取Home School(家庭學校)大致有三個主要原因:
1、公立學校的無差別教育他們認為質量不行,私立學校往往又太貴。不少家長認為自己教育孩子更能因材施教,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哪個老師比他們更瞭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長更能在家庭學校過程中發現孩子的特長,培養他們的特長。
2、家庭學校可以避免孩子在公立學校可能受到的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比如吸菸、酗酒甚至逃學偷竊等。
3、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更合理的家庭結構,父母更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當時,讀到這裡,不由感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學習學習美國這種家庭學校的理念。
在中國踐行家庭學校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學習其理念,給與自己的孩子一個更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例如,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學,彌補學校教育中不能實現的因材施教,最瞭解我們自己孩子的是我們做父母的,我們更能夠在陪伴孩子學習翫耍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特長,培養他們的特長。
我們陪孩子一起玩中學,可以更多地和孩子在一起高質量玩耍,可以讓孩子不過多沉溺於手機、電視,讓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更緊密。
第二處印象比較深的是在《在峽江的轉彎處:陳行甲人生筆記》這本書的結尾部分作者談到了教育這個話題,作者認為改變貧困的根本渠道在於教育,在於教育給那些貧困孩子帶來的希望感。
縱觀作者陳行甲本人的人生經歷,真的算是寒門出的貴子,作者陳行甲1971年出生於湖北省興山縣一個窮困的小山村,1988年考上湖北大學,大學畢業後放棄城市工作機會,回到了家鄉工作建設家鄉,先後在湖北省興山縣燃化局工作。
工作9年後考研究生上了清華大學,脫產攻讀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先後任湖北省興山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任職湖北省宜都市委副書記、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長,湖北省巴東縣委書記。
2015年曾經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2016年9月7日向湖北省委提出辭職申請,開始做起了慈善公益。
在深圳創立了恆暉公益基金會,希望透過做公益社會實驗來幫助尋找因病致貧社會難題的解決辦法,其中教育上面做一些事情是作者反覆思索後認定的“漁”了。
作者自己的傳奇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一路開掛,寒門貴子,出生在湖北省一個窮困的小山村,經歷過在綿延的大山中,在崎嶇的山路上,在昏黃的燈光下,或放著羊群,或擔著豬草,抱著書本,想象著山外世界樣子的歷程,最終是刻苦讀書考上大學,一步步穿越人生的山丘走到大海邊。
作者是幸運的,透過刻苦讀書考上大學,一步步穿越人生的山丘走到大海邊,所以才會想到在辭職離開體制內以後選擇做公益,透過一些教育的具體行動,為今天在廣大山村裡的孩子做些事情。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那麼什麼才是為山村的孩子們“授漁”呢?就是教育。
教育是實現社會底層向上流動最公平、最有效的通道,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渠道只能在於教育。
作者用社會實驗的方式,探索為貧困地區孩子提供向上流動的通道,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就是作者陳行甲認為作為公益人該授的漁。
具體該怎麼授這個漁,作者認為首先要搞清楚現在的貧困地區兒童青少年在教育上最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作者回望自己的人生旅程,把支撐自己走到今天的根本力量找出來,然後把這種力量傳遞給和當年的作者自己一樣的山區孩子們。
現在貧困地區出生的孩子客觀條件越來越好,但是貧困地區孩子整體上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孩子的相對差距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
貧困地區孩子整體上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孩子的相對差距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
國際上通行的KSA教育理論,孩子的教育可以分為Knowledge (知識) 、Skill (技能) 、Attitude(態度)三個層面。
城市和貧困地區之間有巨大的鴻溝需要去填補是Atitude。
Attitude表示的是孩子透過審美教育獲得的對於美好事物的體悟能力,透過開闊視野獲得的對於世界的好奇心,透過夢想激勵獲得的對於人生成長的內動力。
這些考試不考的能力,也是不好教的能力,往往決定孩子們透過教育這個通道來提升人生成長的效率和持續性。
作者在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時候,談到支撐自己走出大山的夢想是源於小學三年級學過的一篇課文《山那邊是海》。
這一篇文章如一束光亮,照亮了陳行甲的奮鬥路,成了一直支撐著作者走出大山的夢想,吸引著作者想去山外邊的大海看看,讓作者能夠在漫長的求學生涯中保持了刻苦努力的狀態。
讀到這裡,感覺看來小時候閱讀還是很重要啊,它能夠激發人的夢想,從而給我們提供無窮的動力,親子閱讀是我們寶爸寶媽必須堅持的。
但是,為啥自己小時候也學過《在山的那邊》這篇詩歌,為啥自己當初沒有被鼓舞,沒有萌生出這樣的夢想的動力呢。
可能是小時候只是讀了課文認識字,但是並沒有真正讀懂,欣賞到這篇文章的美,觸動到自己的心靈,從而無法深刻體會到這首詩歌蘊藏鼓舞人追求理想的力量。
作者在文章說實現這個Attitude教育的方式,具體做法就是透過審美教育、視野拓展、夢想激勵等“軟性實力”的培養,帶領貧困地區學生進行詩歌閱讀,增強孩子們的審美體驗;
透過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大學,讓孩子們認識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拓展他們的認知邊界,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
透過夢想激勵挖掘和激發他們的內動力,為他們補上一堂缺席已久的“博雅教育第一課”,點亮山村孩子們透過讀書獲得人生成長的夢想。
與孩子們一同賞析,體會詩歌的美好意境,希望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甚至今後的人生成長有所啟迪。
作者陳行甲給孩子開講的夢想課堂,從詩經開始,按歷史脈絡,梳理了十首認為代表著山與海的靈魂的詩歌,與孩子們一同賞析,體會詩歌的美好意境,希望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甚至今後的人生成長有所啟迪。
作者還出版的另外一本書《讀書,帶我去山外邊的海》,這本書我也一早就在網上下單了,準備買回來閱讀。
▌如何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
根據《在峽江的轉彎處:陳行甲人生筆記》作者陳行甲傳奇的人生成長經歷,就是透過審美教育、視野拓展、夢想激勵等方式,挖掘和激發孩子的內動力點亮山村孩子們透過讀書獲得人生成長的夢想。
我認為是可行的,確實需要這樣,我們現在的孩子出生在物質豐富的時代,基本的物質需求大多數家庭都能夠很好的滿足了。
孩子渴望改變自身命運的那種意願可能不如70後、80後、90後那麼強烈,那麼我們透過什麼去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呢?
我覺得我們需要帶孩子去體驗,一方面透過閱讀,擴大孩子的視野,讓孩子能夠透過閱讀,去真正體驗學習的快樂!感受到學習知識的美好!
有時候真正體驗這種美好不是學校能教出來的,回想自己小時候讀詩和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並沒有發現那些美,上學時候只是死記硬背了一些古詩,壓根沒有感受到詩詞真正的美,背後動人的力量。
直到工作以後看到了葉嘉瑩先生講詩詞和蔣勳的《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系列,才真正欣賞到詩詞的美,原來小時候背誦的那麼多古詩竟是那麼優美,學會欣賞以後才能感受到那種動人的美。這種美本身就是可以給人帶來享受和快樂!
完全和小時候學古詩,把古詩直白的翻譯和背誦就算完了是兩碼事情。
另外,在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以後,也能夠給人很多鼓舞和力量,這些都是小時候自己所不曾感受到的。
小時候家裡也沒有那麼環境條件,除了課本以外幾乎很少讀課外書,也沒有從小立下一個很遠大的志向,甚至說都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讀書學習?
學習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為什麼要學,始終搞不清楚。所以說,比科學知識的普及還要重要的是世界觀。
這也是我為什麼做帶娃玩轉人工智慧這個自媒體,就是希望透過去帶娃從小玩科學小實驗和人工智慧,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在陪孩子玩中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激情,
興趣和愛好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快樂,找到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孩子要有世界觀、人生觀。
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能夠欣賞真正的美,能夠感受學習的快樂!有了世界觀和人生觀,我認為這是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的一種方式。
當然,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耐心,需要等待,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父母去陪伴,幫助孩子一起尋找。
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我認為是我們當父母如果真正想要把孩子教育好,變孩子“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必經之路,值得我們去研究,找到方法。
後期也還會繼續分享我對於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一些心得和想法,如果你也對這個研究比較感興趣,想一起交流分享,歡迎私信我,我們一起學習交流。
本文原創首發(轉載註明出處)
—End—
我們一起帶娃“玩”,在玩中學,做中學,寓科學於娛樂。
有人說父母教育的智慧在於給孩子以知識的啟迪,引發她對知識的驚奇感,並照亮她尋求知識的道路。
茫茫人海中相遇,都是一種緣分,我是琦爸,希望用科學遊戲、人工智慧學習和親子閱讀來陪伴孩子成長,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思維方式。
育兒先育己,做父母的路上,我們一起身體力行,共同成長。
如果您也是一位孩子寶爸寶媽,也想帶孩子玩出新花樣,免費加入琦爸組建的“父母研習社”,我們一起踐行帶娃“玩”,帶娃玩出興趣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