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六年,劉伯承在四川組織武裝起義,不幸被敵人瘋狂地反擊射傷。子彈從右側太陽穴進入,從右眼眶飛出。當夜,屍骨堆積如山,幾個護國軍士從死人堆裡找到了氣息奄奄的劉伯承,並帶著劉伯承躲藏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因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劉伯承右眼的肉已經腐爛,在治療時,劉伯承得知打了麻藥會影響大腦神經功能,沉默許久,劉伯承緩緩道:“我以後還要工作,這次手術就不用麻醉了。”
醫生大為震驚,身為醫者,他認為病人是肯定受不住這種剜肉剔骨之痛的,因擔心發生意外,醫生立即拒絕。但劉伯承決心已下,對醫生百般勸解,並擔保如果出了任何問題,與醫生沒有任何關係。面對這樣執拗的劉伯承,醫生總算是答應下來。
在整整三個小時的手術中,劉伯承死死咬住口中的手帕,臉色煞白,汗水不斷從額頭沁出,痙攣的手指將床單攥的變形,急促的喘息在冰冷的刀刃下微微顫抖。手術結束後,醫生已全身是汗,他看著病床上的劉伯承說:“真擔心你會暈死過去。”
而劉伯承則笑道:“怎麼會呢?我一直在數你下了多少刀。”醫生震驚地看著劉伯承:“多少刀?”“72刀”
昔日華佗醫治關羽,還要服用麻沸散,而劉伯承,則是用其鋼鐵般的意志,硬生生捱過了72刀。南昌起義,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建立根據地,指揮百團大戰..........在中國共產黨艱難漫長的道路中,劉伯承用自己的赫赫戰功,成就了軍神風采。那麼為什麼劉伯承軍事能力如此卓越,那抗美援朝之時,毛澤東主席卻沒有選他率軍入朝呢?
當時選帥,能掌控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寥寥無幾,主要有六個人選,分別是粟裕,林彪,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陳賡。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無論是財力,物力,還是人員,都比較薄弱,可以說,這場戰爭要想打贏是極其困難的。在這種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由誰領導是軍委討論了許久的。
當時徐向前在幾人中相對年輕,但是抗戰勝利後,徐向前因為意外被馬踢斷脛骨,臥床休養後身體狀況依舊不好。而陳賡作為我軍不可多得的全才,正作為顧問在越南指揮戰鬥,無法脫身趕往朝鮮。
毛主席本意讓粟裕前往,原因有三:一是當時的軍事主官中,只有粟裕是處於作戰狀態的,正統率五十萬大軍解放臺灣;二是粟裕有與美械作戰經驗,當時我國從未和美軍作戰過,而粟裕有與持有美國槍械的國民黨作戰經驗,並且指揮三野殲滅了國民黨245萬人;三是粟裕作戰手法奇特,以少勝多,經常劍走偏鋒。
粟裕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曾領導淮海戰役,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絲毫沒有畏懼,運籌帷幄,激流勇進,最後大獲全勝。還有宿北大戰,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這種敢於冒險的精神在朝鮮戰場上是十分必要的,隊伍靈活性非常高。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粟裕基本上沒打過敗仗,因此毛主席兩次電報粟裕,讓其上戰場。
但是粟裕的身體狀況不好,擔心自己貽誤戰機,第一次婉拒後毛澤東主席依舊想讓粟裕去,粟裕便說主席讓他去,他便去。可就在答應後,粟裕病情陡然加重,原本便身患高血壓,腸胃病和美尼爾氏綜合徵,後又突發腹痛,開刀後發現是腸子錯位堵塞,必須臥床靜養,且東南地界也需要粟裕震懾,於是毛澤東不願再讓他奔波,回信道:“安心養病,直至病癒”。
那麼林彪呢?當時東北邊防軍是林彪的部隊,由林彪指揮其實是再熟悉合適不過的,並且林軍事素養極強,打仗素求穩妥,十分謹慎,力求穩中求勝。林彪還曾前往蘇聯治病,與蘇聯軍官也很是熟悉,一旦入朝,與取得蘇聯方面的援助也是十分方便的。
但是林不贊成出兵,他認為我國與美國裝備差異太大。美國的國力強盛,有先進化的武器,士兵軍事素養也極高,這些都是新中國無法比擬的。而新中國還處於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工業農業經濟全都處於低谷,若是貿然出兵,難免引火燒身,後果將不堪設想,且當時林彪身體也不好,怕光怕風怕汗,綜合考慮主席放棄讓林彪入朝的想法。
那麼只剩下彭德懷和劉伯承了,而劉伯承的身體,與其他幾位比起來也好不到哪裡去。朝鮮戰爭時期,劉伯承已是年近花甲,59歲的年紀了。並且因為前面提到的原因,劉伯承右眼已經徹底失明瞭。早在六月,劉伯承便向黨中央表示想辭去職務。所以抗美援朝時,劉伯承已經退居一線作戰部隊了。
而且,劉伯承當時要做的事情,對新中國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伯承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校,幾年的軍事化學習,讓劉伯承深知軍事理論的重要性,也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讓我軍軍隊更加現代化,正規化。基於“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的思想,1950年6月,劉伯承辭去在軍中的一切職務,力求辦一所可以為祖國提供各型別各軍種的現代化軍事人才,辦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劉伯承的想法,與毛澤東主席以及黨中央的意見不謀而合。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軍隊的任務由奪取全國政權轉變到保衛國家領土完整,抵禦帝國主義侵襲。工作重心由領導革命戰爭到領導經濟建設,新的歷史條件要求我們必須要有一支現代化,多軍種的部隊。
但當時的軍隊,因為各種條件限制,兵種單一,裝備武器落後,制度不正規,大部分士兵更是大字不識一個。就拿豫東戰役舉例,當時我軍缺乏戰術經驗,並沒有對反坦克相關軍事理論進行過學習,忽略了黃兵團的快縱隊有大批坦克,按照傳統的阻擊戰法進行佈防,結果被蔣介石軍隊第三快縱隊的坦克攻擊,防線輕而易舉便被突破,而且平原上根本沒有可以遮擋隊伍的掩體,最終我軍傷亡慘重。如果中野11縱隊擁有打擊坦克的相關經驗,或者掌握反坦克相關作戰技巧,只要擋住國民黨三日,華野軍隊定然能全殲區壽年兵團,那麼豫東戰役將大獲全勝。
相同的慘烈教訓還有1949年的金門島戰役,當時蔣介石並未在臺灣立穩腳跟,美國也撤走了第七艦隊,廈門也成功解放,這是解放臺灣最好的時機。但是因為分兵去打胡宗南,許多兵力又守備城市打掃戰場。兵力不足是一方面,戰鬥主要領導人陸海作戰經驗不足也是一方面。
當時10兵團葉飛集結九千人,乘用木質漁船登島,乘黑夜登陸金門,但因當天風浪強大,船隊失去控制,大部分船隻飄到了古寧頭,許多船隻被阻於防禦工事外,等到接近時,國民黨已全副武裝,以至於我軍船隻紛紛沉沒,死傷千人之多。而第一批登陸計程車兵,因為退潮,停泊在岸邊的船隻擱淺未能返航,盡數被國民黨殺害,九千人全軍覆沒,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戰役的失利,導致臺灣至今也未迴歸祖國。
究其原因,是我軍沒有陸海作戰的經驗,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兩棲作戰知識,相反蔣介石軍隊十分重視船隻問題,他命令湯恩伯,若是敵軍來犯,必須要在滿潮時派海空軍搜尋敵船,凡可透過海口一百海里之內的大小船隻全部炸燬。後來葉飛同志在戰鬥結束之後請求處分並說:“蔣軍有海軍,有空軍,而我軍沒有海軍,沒有空軍。”可見具備基本全面的軍事技能對我軍士兵尤為重要,且是十分迫切的。
並且當時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不多,在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美軍第七艦隊又入侵臺灣,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我們還要出兵援助朝鮮,與強悍的美軍作戰,所需的軍事方面人才是非常多的。事實證明,劉伯承辦學校後,僅僅幾個月後,便為朝鮮輸出了很大一部分軍事人才,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謀事者,歷來需有兩手準備。萬一朝鮮戰局失利,三八線以北地區將岌岌可危,美軍隨時隨地會攻打中國邊境。而美國不僅陸地部隊數量眾多,空軍也是一個重大的隱患。如果美軍真的投入大量空軍攻打我國,我們要拿什麼來抵擋?
當時我國並沒有空軍這一軍種,連米格戰鬥機,也是周恩來總理透過一系列外交獲得的蘇聯的捐贈。有了戰鬥機,我國卻沒有專業的飛行員,又請了蘇聯上百名專家幫助中國建立學校培養飛行員。
就是這樣一群沒有什麼文化的飛行員,在短短訓練十個月後,就建立了中國空軍第一支航空部隊,並且成功擊落美國戰鬥機。所以,軍隊現代化建設從某種意義來說比入朝作戰更加迫切,這也是不選擇劉伯承的重要原因。
而彭德懷是少有的積極支援毛澤東主席出兵朝鮮的積極分子之一,他不只一次表態:“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且彭德懷作戰勇猛,敢打苦戰,毛澤東曾為彭德懷作詩道:“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所以選彭德懷指揮志願軍,是水到渠成,必然的選擇。
“為將者,雨不張傘冬不著裘,已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令而不行”劉伯承一生磊落,胸懷山河,鐵骨錚錚,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雖沒有親赴朝鮮,在履歷上再添功勳,但卻為我國軍隊的正規化建設做出了卓越的傑出貢獻,是我國軍隊走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重要奠基人。